摘要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顯著標志,是互聯網和再生能源的產生,這勢必引發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要素與正在全球蓬勃發展的社會企業家精神、法人意識和合作精神這些非經濟要素的密切結合,將為應對20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種種弊端帶來新的治理思路。社會創新與新產業革命結伴而來,全球范圍內的社會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探索階段,應從公共服務、人才儲備、法規制度建設等方面,為打造與新興產業相適應的社會事業升級版營造環境。
關鍵詞 產業革命 社會創新 社會管理
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版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不小反響。《經濟學人》評論道,人類已經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里夫金把21世紀的兩種新技術——互聯網和再生能源結合起來,探索人類未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過人之處就在于它不僅僅是就經濟談經濟,而是把適應新經濟模式所需要的社會發展模式也描繪出來了。在里夫金看來,第三次工業革命本身就已經包含了正在全球蓬勃發展的社會企業家精神、法人意識和合作精神。這些非經濟要素與經濟要素密切結合,必將打破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各走各的陽關道、營利組織過于強勢以致非營利組織步履維艱的局面,并為應對20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種種弊端帶來新的思路。社會創新與新產業革命將結伴而來。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社會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探索階段,主要在兩個方面醞釀突破:一是針對社會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和平臺,在交流和碰撞中形成新的理念和方法,參加交流和碰撞的部門包括非營利組織、企業、政府、專家學者、職業服務供給商、創效評估人員等;二是在傳統的金融體制內,植入社會和環境效果評價,引導私人資本進入社會和環境領域,產生了諸如社會創效證券、小額貸款、小額保險等新的金融產品和組織形式。
社會創新及其興起
社會創新的內涵與外延。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是指與人類新的社會需求有關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戰略和新舉措等,其范圍從工作條件改善、教育變革,到社區發展、公共衛生,甚至拓展到非營利組織領域。社會創新具有交叉意義,它既可以指創新的社會過程,諸如技術方法等,也可以指創新的目的。面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關注跨部門的社會創新尤為重要。在這個領域,多學科、多部門的合作更使社會創新成為可能。
社會創新在繼承與發展中實現,它通過跨學科和跨部門形成新的組合與組織結構,在新的組織和機構中產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理論。①社會創新理論,尤其是關于社會機制體制理論可以被視為社會學理論中的“工程學”。它不是關注和研究現有的社會機制體制產生的社會目標,預測和解釋這些體制機制的預期結果,而是設定出適當的體制機制來實現設定的目標。“創新”是指有完全計劃的、有確定目標的革新活動,也指新出現和形成的部分領域、機制要素或者在一個已經存在的機制關系框架范圍內的行為方式,其目標或者是使已經存在的各種方法、程序實現最優化,或者是更好地滿足新出現的和發生變化了的功能要求。②社會創新通過新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解決的方式可以是商業模式,也可以是非商業模式,但必須是有效的、可復制的、創新性的。從國際經驗來看,社會創新已經覆蓋了就業、扶貧、社區服務、醫療衛生、教育等部門,未來它還將覆蓋因互聯網發展而導致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和社會結構的調整。
區域性社會創新是通過團結、合作和文化多元化加快地區社會發展的過程。各國都非常關注如何探索和形成新的治理方法。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等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重點放在社區合作和治理,以及地方和區域層面經濟生活的社會角色定位。歐洲一些基金組織在城市規劃中考慮社會因素,在建設城市網絡和減少不利群體或鄰里關系緊張等方面開展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論證,納入地方規劃,推動地區社會健康發展。
20世紀后期以來全球范圍內社會創新的背景。社會創新的概念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實踐探索。社會創新在文字上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法國學者的文獻中。③當然,如果作為一個思想去追溯,可以延伸到19世紀思想家的思考和探索,馬克思、韋伯、歐文是這類探索的先驅。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創新如雨后春筍,出現了所謂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模式,以及亞洲國家政府在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的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