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國家間利益分配機制。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導致生產關系、分配方式的革新。一是生產制造環節低附加值的格局可能會發生改變。當前,生產制造環節附加值低的重要原因是因為產業轉移至低要素成本的發展中國家完成簡單、重復性的生產任務,進入門檻較低。這一模式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將難以為繼。生產制造環節由更多、更高效、更智能的資本品和裝備產品參與,不僅能完成簡單重復性的工作,還能完成更為靈活、更為精密的任務,生產制造環節的利潤更高,這也是制造業回流至發達國家的重要驅動因素。二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強化了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而由于服務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專業技能人員組成,所提供服務的價值更高、行業的進入門檻更高、從業人員談判能力更高等各種因素,使得服務業在整個價值鏈分配中所占的份額更大。因此,隨著更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和相關專業服務業向發達國家進一步集中,發達國家更有可能享受國家間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構紅利”。①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憑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給、龐大的市場需求和不斷積累的技術能力,逐漸確立了全球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但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下,中國產業不僅可能面臨既有比較優勢喪失之憂,而且因產業競爭力弱而難以占據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的局面會進一步惡化。
中國經濟結構的問題嚴重
經過35年的持續高速增長,我國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數量指標來看,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達51.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約24倍,年均增長約9.8%,按現行匯率折算已近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GDP總量的10%左右;人均GDP達3.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改革開放初期增加了17倍左右,年均增長8.7%左右,按現行匯率折算達5800美元,超過了當代世界中等收入國家3400美元的平均線,若按購買力評估法,據世界銀行測算,2009年就已達到6710國際元,超過當代中等收入國家6340國際元的平均線,達到了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貨物貿易占世界份額,由不足1%上升到11%,成為全球第一貨物出口大國。制造業總產值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但是,中國的產業結構方面的一些突出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限制因素。中國的三次產業結構以及三次產業內部結構,特別是輕重工業結構、制造業結構基本上是合理的。產業結構方面的問題主要不是各層次產業之間比例的高低,而是由產業的發展方式粗放和發展質量低下引發的相關問題,主要包括:
產業處于低端的國際分工地位。雖然中國已經是位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和制造業大國,但離世界工業和制造業強國還有很大差距。從產業結構上看,發達國家的制造業中高技術產業的比重大,而中國的低技術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仍占很大比重。從產業內部的結構看,中國處于國際價值鏈的低端。中國出口的制成品仍以初級制成品為主,即使在所謂高技術產品中,中國所從事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也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組裝活動,附加價值和利潤很低。
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雖然在2012年中國500強企業中,入圍的制造業企業達272家,但利潤占比僅為25.04%,凸顯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不高、附加值較低、具有比較優勢的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等多方面問題。從國際來看,雖然我國制造業規模已成為世界第一,但離制造業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特別是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業與知名品牌,在全球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份額相對較小。
資源環境形勢嚴峻。改革開放、特別是重新重工業化以來,中國對能源和資源性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一是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經濟規模擴大、城市化快速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作用結果;二是在重化工業化的過程中,石化、化學等重化工業快速增長,帶動了對作為原料和燃料的成品油的需求;三是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和資源、環境成本吸引跨國公司將一些資源、能源高消耗型產業轉移到中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開創了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與此同時,經濟高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能源和環境代價。從能源消費總量看,已由1978年的5.71億噸標準煤,增長到2011年的34.78億噸標準煤(按發電煤耗計算法),增加了6倍有余。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各類能源消費的持續走高,2010年煤、石油、天然氣三類能源消費增長量就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10.1%、10.4%、21.8%,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第二大國和煤炭消費第一大國。與此同時,國內能源儲備相對有限,除煤炭外,石油、天然氣等相對匱乏,可供生產年限也僅為35、9.9、29年;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5%,能源安全形勢嚴峻。由此可見,我國能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從環境污染角度看,由于工業化、城市化和交通現代化,對能源的大量使用,國內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各類污染物排放增速顯著。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10年CO2排放量為82.4億噸,人均排放量為6.2噸。《中國環境狀況公告(2010)》的數據表明,2010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617.3億噸,是1999年的1.54倍;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240943.5萬噸,是1999年的3.07倍;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185.1萬噸,是1999年的1.18倍;氨氮排放量為120.3萬噸,煙塵排放量為829.1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448.7萬噸,部分污染物排放趨勢有所下降,但總量仍十分巨大。從整體上看,能源瓶頸制約矛盾仍相當突出,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這些問題一方面引發國內對能源環境問題的強烈關注,另一方面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輿論壓力。當前,國內經濟呈現“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資源消耗巨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產業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等問題讓國人越來越擔憂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資本深化與就業吸納能力下降之間的矛盾。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的需要,是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變化的需要。產業升級說到底就是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替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將競爭優勢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換到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是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即資本不斷替代勞動的過程。當前,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深化、產業升級與就業吸納能力下降之間的矛盾。
研發投入不夠。近年來,我國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規模占GDP比重從1995年的0.6%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1.6%,但與美歐發達經濟體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美歐發達經濟體長期以來積累的研發優勢使其搶占了技術制高點,其借此在相關技術的各種指標上設定的所謂國際標準,更是我國制造業向高端發展的重要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