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走自主創新道路。技術革命始終是工業革命的核心動力。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主要在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因此,積極主動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挑戰,中國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加快轉型發展,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發揮創新在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要加強技術創新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科學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大技術攻關,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支持面向行業的基礎共性技術推廣應用,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尤其加強機制體制設計,重視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增強企業對創新資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構建有利于產業創新發展的制度體系。
研發新能源技術,變革能源利用方式。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推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和智能化供給,綠色、低碳、智能成為新生產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國仍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資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態勢短期內難以改變。中國2012年消費能源36.2億噸標準煤,日本消耗了7億噸標準煤,德國消耗了6億噸標準煤,但是工業產值的附加值比中國并不低多少,這說明中國的經濟結構和能源消耗方式有問題。中國目前的工業增加值率只有26.5%,73.5%是轉移到物化勞動的消耗。中國消耗了世界20%能源而只生產了世界10%左右的GDP,還消耗了50%左右的鋼材、55%的水泥,消耗了大量土地、水資源,而產出率這么低,這說明中國改革創新、節能領域潛力巨大。④因此,迫切要求中國推動能源資源利用方式的深刻變革,大幅度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必須以破解能源資源約束和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為出發點,積極利用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推廣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力度,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逐步削減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量。同時,要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各類政策的協調配合,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和企業把科學發展理念真正落實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上來,加快形成低消耗、可循環、低排放、可持續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促進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加快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涵是信息技術創新,主要特征是產業智能化。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聯系密切。城鎮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載體,信息化是城鎮化的提升機。城鎮化對信息化有推動作用,而信息化對城鎮化也有帶動作用。一方面,城鎮化能夠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信息產業提供需求,使信息化在城鎮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夠提升和整合城鎮功能,改善城鎮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提高城鎮居民素質,使城鎮功能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帶動城鎮化向更高層次邁進。信息化在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加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對促進“四化”協調共同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意義重大。因此,要發揮好信息化在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加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一要繼續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目前,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中國要緊緊抓住信息化的機遇,充分利用信息化加速推進工業化,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開創科技含量高、管理機制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好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二要找準以信息化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著力點,在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流通等關鍵環節推廣應用信息技術。三要利用信息化提升和整合城鎮功能,在城鎮市政建設、綜合治理、交通運輸、人口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在城市建設管理中推廣應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引導城鎮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城鎮可持續發展。
提升產品附加值,推進制造業服務化進程。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將加速制造業服務化的進程。制造業服務化是一種新的制造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其通過不斷強化面向客戶的個性化研發設計、咨詢規劃、金融支持、供應鏈管理、在線監測維護等業務,構建柔性化生產方式,從而強化自身的競爭優勢。生產性服務業是中國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關鍵,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一方面有利于促進中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動第三次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把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真正的戰略性產業來大力發展。從國際上來看,發達國家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從企業層面看,產前的市場和定位調研服務,研發中的設計服務、創意服務、模具服務,生產中的工程技術服務、設備租賃服務,營銷中的物流服務、網絡品牌服務、出口服務,等等,都具有增強產品差別化和區分競爭對手的作用,從而強化企業的定價能力和控制市場能力。同時,運輸、電信、商業、金融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很強的外部經濟性,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基礎設施。生產性服務是制造業的重要“中間投入”,以英國為例,20世紀90年代中期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依賴程度為16.71%,比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1.67%提高了10倍。
改革政績考核體系,引領發展方式轉變。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從1985年開始核算GDP,并在國家和地區層面同時實施。一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經濟增長速度居高不下。“十五”計劃將經濟增長速度目標設定為7%,旨在把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但實際增長是9.5%;“十一五”規劃將經濟增長速度目標設定為7.5%,但每年經濟增長計劃目標都是8%左右,而實際增長是年均11.2%。二是省區市的GDP的增長速度和總量加總,一直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數據存在差距。2009年省區市GDP之和比全國多2.68萬億元,2010多3.2萬億元,2011年多4.6萬億元,2012年多5.76萬億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績考核體系中“唯GDP論”的驅動。多年來,不少地方官員為了政績,把發展片面地理解為以投資為抓手,以GDP為中心,在房地產上做文章。如果地方政府依然追求GDP的高增速,就會在建設中拍腦袋搞規劃,通過投資拉動增長,必然阻礙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增加自然資源負擔和環境污染。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⑤。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改革與完善政績考核體系,引導地方政府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使中國的GDP變“綠”、變“輕”。
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制度創新和管理變革。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傳統的集中式、大規模、同質化生產向分散式、小批量、個性化制造的轉變,這一新的趨勢對傳統的政府行為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迫切要求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長期以來,中國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尚存在對微觀經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市場競爭缺乏公平、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后、政府履職重管理輕服務等問題,抑制了個人和企業創新活力及其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愈行愈近,中國要以激發創新活力為目標,積極適應以個性化、多樣化為特征的新產業新市場發展趨勢,著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從管理型政府逐步邁向服務型政府,解決長期存在的越位、錯位、缺位等問題。總體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要轉變到宏觀經濟調控、公平競爭規則制定、制度與政策環境營造等方面上來,一方面要不斷創新政府管理方式,著力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另一方面要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努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為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挑戰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