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國情調研 > 正文

人民社會是“中國夢”最大動力(3)

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首先是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覆蓋情況。從2001年的7300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13.04億人,覆蓋人口比例從2001年的5.7%增加到96.8%。⑩其中,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由2005年的1.79億人提高至2011年的8.32億人,人均籌資由2.1元提高至246.2元,補償受益人次從1.22億人次提高到13.15億人次。11其次是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受益情況。于2009年下半年和2011年先后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并于2011年上半年在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全面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截至2012年9月底,兩項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達到4.49億人,加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總計覆蓋人數超過7億人。3年來,各級財政共撥付兩項養老保險補助資金超過1700億元。目前全國有1.24億城鄉居民領取基礎養老金。12

社會就業比較充分。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從政策評估的角度來看,即使是在過去4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創造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就業,也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核心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4.3%之間。“十一五”期間,全國新增城鎮就業崗位累計達到5700萬人,超過了“十一五”規劃4500萬人的預期目標;2000年,全國城鎮私營企業、個體戶就業人數為3404萬人,到2011年達到12139萬人,凈增加8735萬人,13成為新增就業的主要渠道。從全球視角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全球大約有2億人沒有工作,其中多數為女性,青年人(25歲以下)失業者達到了7500萬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挑戰。14而在2007年至2010年期間,美國就業人數從1.461億人減少至1.391億人,卻摧毀了700萬就業崗位。從國際視角看,在國際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大背景下,歐美日三大經濟體都在摧毀就業,而中國“一枝獨秀”,超大規模地創造了就業。

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城鄉居民最重要的家庭財產或不動產就是住房。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4.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2.7平方米,15我們估計,城鎮居民住房建筑總面積從2002年的123億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26億平方米。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6.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6.2平方米,16我們估計,農村居民住房建筑總面積從2002年的207億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38億平方米。城鄉合計,居民住房建筑總面積從2002年的330億平方米增至2011年的464億平方米。這反映了城鄉居民家庭住房資產的大規模普遍增長。

十年來,中國十幾億人民的民生改善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這是社會主義因素最強化的時期,黨和政府為人民提供公共服務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力度最大的時期,還是加快建立社會保障全民覆蓋體系最重要的時期。我們的事后評估表明,做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十年大改觀”,這就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將如期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夢想。

 人民社會的治理方式是走群眾路線

從治理的層面看,人民社會要創新社會管理,堅持走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過程中的創造。群眾路線是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包含兩個核心的內容,一個是群眾觀點,即根據歷史唯物主義,把人民群眾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必須靠人民群眾來實現。依靠群眾的重要方式就是動員群眾和組織群眾,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利益和奮斗目標,組織起來共同奮斗。因此,“一切為了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的觀點”。17群眾路線的另一個內容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把群眾中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回到群眾中去,循環往復,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在此基礎上,就形成了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工作依靠人民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與市民社會理論不同,人民社會中的政府與群眾是一體化的,而不是對立的。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不是相互沖突的關系,而是和諧統一的關系。執政者通過關心人民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愿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凡是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18群眾路線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與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命運、利益、活動聯系起來,群眾路線使國家從人民社會中獲得了無窮的力量,也從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與經驗,糾正了在認識上的錯誤,使路線、政策和具體的工作都能更好地回應群眾的需求,得到群眾的支持。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其根本要求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基于對群眾的需求和意愿的了解,從群眾的需求和意愿出發。始終保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斷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不斷糾正自身的錯誤,把分散的人民利益、意見、經驗集中起來,成為行之有效的方針和政策,并能不斷通過試點總結經驗,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和改革體制機制,從而使公共政策具有盡可能大的包容性和遠見性,使體制機制能根據實際情況和所需要承擔的任務不斷地改革和完善。

人民社會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

人民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充滿活力的社會。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民提供了各盡其能的舞臺,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的創造活力。黨中央、國務院從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一是尊重人民,在各種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同時,各個階層和群體也必然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于這些利益訴求,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并給予反饋,尊重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訴求;二是尊重人民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三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四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五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活力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常妍(實習)]
標簽: 動力   社會   人民   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