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中國戰略 > 正文

歐債危機的中長期戰略觀察

——未來五年中歐關系與歐盟一體化進程前瞻

摘要 歐債危機既是經濟危機,也是社會政治危機,不僅對歐洲經濟構成嚴重威脅,而且對歐洲一向引以自豪的社會政治穩定也構成挑戰;歐債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歐洲的政治自信和國際地位,并對歐盟一體化建設及中歐經貿關系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未來歐洲一體化建設中,雙速歐洲或多速歐洲的特點將更加顯著。面對歐債危機可能持續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中國仍需要著眼長遠,繼續謹慎思考應對策略。

關鍵詞 歐債危機 歐洲一體化 中歐關系

歐債危機持續發酵

歐債危機、歐元區經濟持續低迷及其引發的負面效應依然是歐洲及世界的關注焦點。歐盟領導人和歐洲智庫研究報告都承認這場持續蔓延的歐債危機已不僅僅是經濟金融危機,也是社會和政治危機。以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為代表的歐元區重債國家,近年來的社會經濟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以經濟低迷、失業率持續上升為標志,歐元區危機的負面影響仍在歐盟范圍內蔓延。從地域范圍來說,已經不單單是歐元區危機,而是發展成為需要整個歐盟應對的政治經濟危機。歐盟現在采取的諸多救助重債國家的應急措施,暫時保持了歐元區的完整性。輿論界一直存在關于歐元區是否會崩潰或歐盟是否會解體的爭論,這足以說明歐債危機產生的社會政治經濟后果值得人們持續關注。一種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如果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歐元區分裂或徹底崩潰,將對整個歐盟產生深刻的政治和經濟沖擊,直接關系到歐盟的前途命運。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2年度報告宣稱,歐元區危機持續時間之長已超過修復它所需的時間,而歐洲領導人的問題,并不在于不了解如何修復危機,而是一直未在政策上達成一致。②換言之,歐洲領導人目前應對歐債危機的政治共識和政治意愿依然不足。

縱觀近年來的發展態勢,歐債危機不僅對歐盟幾個主要重債成員國造成沉重打擊,而且對整個歐盟及其一體化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政治挑戰,其負面影響還在繼續向歐洲之外的世界外溢,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最初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隨后在歐盟內部迅速蔓延,不僅對歐洲經濟構成嚴重威脅,而且對歐洲一向引以自豪的社會政治穩定也構成自戰后以來最大的挑戰。相應地,歐債危機對歐盟的政治自信及其國際地位,以及中歐關系等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歐債危機既是經濟危機,也是社會政治危機。歐債危機已不單單是經濟危機,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出社會危機、政治危機和信任危機的特性。這場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歐洲債務危機,使歐盟正經歷嚴重的經濟困難和相當程度的社會動蕩,特別是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南部重債國家,不僅政府內閣更替頻繁,而且公眾抗議活動不斷。2012年,歐洲多國繼續頻繁爆發大大小小的示威抗議活動,幾乎所有抗議主題都是針對政府財政緊縮和高失業率。同時,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爭吵和分歧也越發凸顯,國際輿論一再有唱衰歐盟和歐元區分裂的預言。正如巴羅佐所說,就其根源而言,歐債危機源于金融部門不負責的做法、不可持續的公共債務和一些成員國競爭力的缺乏。因此,經濟和金融危機既是社會危機,甚至也是政治危機和信任危機。③

2012年,歐盟及歐元區的失業率持續上升,說明歐債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仍在蔓延。歐洲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歐元區(17國)和歐盟(27國)2012年2月的失業率分別為10.9%和10.2%;到2012年12月,失業率已分別上升到11.8%和10.7%。歐盟的高失業率國家,正是南部歐洲重債國:以2012年11月和12月為例,希臘的失業率最高,分別為26.6%和26.4%;其次是西班牙,分別為26.2%和26.1%;再次是葡萄牙,分別為17.0%和17.3%。④其中,歐盟內部青年人失業率更高:例如2012年10月,歐盟和歐元區青年人失業率分別達22.8%和23.3%,同比分別上升1.1%和2.3%,最高的為希臘(55.6%)和西班牙(54.2%)。據英國媒體2013年3月12日報道,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近期表示,盡管歐洲已經花費了幾千億歐元資金來援救其銀行業,但可能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輕人。他說,“歐盟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是人們對歐盟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全喪失了信心。如果年輕的一代失去了信心,那么在我看來,歐盟正處于真正的危險之中。”⑤

從歐元區和歐盟的GDP增長率指標來衡量,歐洲經濟形勢同樣難以樂觀:2011年歐盟和歐元區GDP增長率分別為1.5%和1.4%;2012年則都為負增長:歐盟和歐元區GDP增長率分別為-0.3%和-0.6%。正是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率,讓歐洲公眾的信心受挫,并由此使得懷疑歐洲、懷疑歐盟及歐元區命運的悲觀傾向蔓延。歐洲民眾對近年來本國整體現狀、特別是經濟狀況及未來發展持有極為悲觀的看法。全球著名民意調研機構皮尤輿情研究中心2012年5月發表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非常醒目地展現了這種圖景(參見表1)。該調查涉及了歐盟8個成員國(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波蘭、捷克)的受訪民眾。透過該民調可見,除了德國比較特殊,多數歐盟成員國民眾對當前(2012年)本國經濟狀況的滿意度明顯低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2007年)的滿意度。對于本國狀況的總體認識,重債國家的受訪民眾對本國的沮喪之情尤為突出。比如,認為本國目前處在正確軌道上的受訪民眾比例,希臘僅為2%,西班牙僅為10%,意大利僅為11%;對本國經濟形勢尤其感到前景黯淡的國家同時也是這些重債國家。

該調查結果還顯示,大多數歐洲人對本國經濟未來發展和自己子女就業前景的改善不抱希望。比如,8國受訪民眾平均僅有22%的人認為本國經濟將會在未來12個月有所改善,其中,受訪的希臘民眾只有9%相信會有改善,最樂觀的是英國受訪民眾,但比例也僅僅為32%。⑥這也是一些重債國政局動蕩和出現罷工騷亂的主要背景。因此,歐盟該往何處走,歐洲能否走出危機,就成為歐盟及其領導人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政治課題。

歐債危機作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政治危機,引發歐洲多國經濟持續低迷和重債國家頻繁社會政治動蕩,也使得歐盟及其一體化建設受到嚴峻挑戰,甚至再度引發關于歐盟一體化建設的政治合法性懷疑。歐債危機既削弱了歐洲民眾對歐盟及其領導人政治決斷的信任,也刺激了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在歐洲的盛行。

這突出表現為歐洲民眾對歐洲一體化的支持度下降。一些成員國內部以懷疑歐元和歐盟為標志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公眾對歐盟產生的漠視、隔閡甚至惱恨情緒使歐洲民意中的歐洲認同意識受到削弱,甚至質疑歐盟未來存在的價值;在當前危機背景下,公眾更加感覺自己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難以影響歐盟的決策過程;同時,他們對歐洲精英的信任度也出現下降。⑦不僅以英國為代表的傳統疑歐派內部公眾排斥歐盟情緒再次推高,即便一向被視為歐洲一體化發動機之一的德國,目前支持深化歐洲一體化的民意基礎也大不如前。根據近期的民意調查顯示,德國公眾輿論也開始對向“更歐洲化”方向邁進表示出不情愿:51%的受訪德國民眾更愿意德國離開歐元區;總體上,70%的德國人“厭倦了”“歐元危機”,77%的德國人反對“更進一步的一體化”;70%的德國人不想要一個“歐洲合眾國”。這表明歐洲進一步走向一體化的可操作空間很有限。⑧

同樣,皮尤輿情研究中心2012年5月發布的民意調查顯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歐元危機已經引發了歐洲民眾對歐洲經濟、歐盟成員身份和歐洲一體化、歐元及自由市場體系等方面的信任全面下降。歐洲公眾特別擔憂失業、通貨膨脹、公共債務。類似恐懼正進一步刺激歐洲內部不確定性和消極性情緒。⑨在對歐盟8個成員國民眾進行的這項民意調查發現,平均僅有約34%的受訪民眾認為,歐洲經濟一體化增強了他們國家的經濟,相反絕大多數受訪成員國民眾現在認為歐洲經濟一體化實際上削弱了他們國家的經濟。持負面看法的受訪民眾最高比例的國家恰好也是重債國希臘。相比之下,只有德國受訪民眾對歐洲一體化持相對積極的看法,但持正面看法的比例也僅僅略微過半(59%)。不僅如此,調查結果還發現,受訪民眾對歐元和歐洲央行的負面評價遠遠高于正面評價(參見表2)。歐債危機凸顯了歐洲民眾對歐盟一體化的負面認知傾向在上升,這種信任危機是歐盟及其領導人今后必須嚴肅正視的政治現實。

歐債危機對歐盟國際影響力的削弱

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洲對面臨的外部環境及其自身地位心態日益復雜。當前國際體系權力結構的深刻變化,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及影響力的不斷上升,既促使歐盟進一步意識到深化內部合作、加強歐洲一體化的現實緊迫性,也確實削弱了歐洲的自信心和軟權力影響。就其國際負面影響而言,歐盟外部形象及其國際影響力明顯受損,至少可以表現為兩個層面:

一是隨著歐債危機的持續發酵和負面效應的不斷外溢,歐洲一體化及其發展模式的吸引力受到質疑,對歐盟在全球體系中的地位產生負面影響。多年來,幾乎整個世界都羨慕歐洲一體化不斷取得的積極成果,并把歐盟視為地區一體化最成功的典范。從亞洲到非洲及南美洲,許多區域性國家集團在勾畫其地區機制和規則時,試圖復制歐洲一體化的模式和經驗。但是,歐債危機爆發后,標志歐洲一體化最近期成就的單一貨幣體系開始受到更多懷疑。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歐元區危機已經在改變和沖擊歐洲單一市場及其未來前景。隨著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和歐盟內部分歧日益凸顯,歐洲一體化及歐元體系開始失去一些光環,歐盟的國際影響力正受到負面影響。正如有分析指出的,這將對歐盟在全球貿易談判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中的地位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首先,如果歐洲這個舊大陸不能有效解決其自身經濟問題,新興市場國家將更不會愿意接受來自歐洲的建議,這將使歐洲更難以在類似20國集團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制中尋求自身利益。其次,這將使歐盟在談判特惠貿易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時更為艱難。如果歐洲單一市場萎縮,那么獲得進入該市場的機會也將更少有吸引力。世界其他國家就更不會愿意為換取與歐盟的貿易協定而做出讓步。⑩

二是伴隨著歐債危機的持續和歐洲經濟低迷,歐洲的價值觀外交魅力相對下降。歐洲人一貫自豪的人權外交號召力大打折扣,歐盟近年來在聯合國的人權動議響應者出現下降就是明證。其實,這種下降趨勢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前就已經十分明顯。例如,上世紀90年代,在聯合國大會關于人權事務的表決中,歐盟曾獲得超過70%的支持;而在2006年~2008年的2屆聯大會議期間,歐盟獲得的支持率分別降為48%和55%。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在聯大立場獲得的支持率則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的50%上升為2006年~2008年間的74%。俄羅斯的動議獲得的支持也大幅度提升。更為糟糕的是,在新一屆人權委員會中,歐盟的立場被一半以上的表決挫敗。歐盟在聯合國的影響力下降,表明其正在失去政治可信度。歐盟一直試圖把人權與政治對話捆綁在其對外援助和貿易協定中,這日益引起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反感和抵制。有分析指出,歐盟在聯合國的影響力下降體現在3個關鍵論壇上:聯合國大會、人權理事會和安理會。自上世紀90年代,歐盟失去聯合國成員中至少25個國家的常規支持,歐盟在安理會中日益感受到更加嚴峻的挑戰和斗爭。11 根據“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2010年發布的分析報告,2009年~2010年間,歐盟在聯合國大會關于人權事務表決中獲得的支持僅為40%。12 該智庫2011年發布的分析報告指出,2010年~2011年間,歐盟在聯合國的人權事務表決中獲得的支持與上年度大致持平(約44%),而且歐盟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出現分歧往往涉及巴以沖突問題。13 總之,根據該智庫2008年以來發布的系列分析報告,歐洲在聯合國的權力地位趨向衰弱,集團政治正在興起,歐盟在人權事務表決中的立場所獲得的支持正逐漸受到侵蝕;正在不斷增長的反西方多數力量的崛起,不斷通過聯合國阻止包括歐洲發起的行動。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在聯合國影響力的顯著衰落恰恰就是在歐洲經濟持續低迷,特別是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嚴重打擊歐洲的背景下發生的。與之相對應的,正好也是新興經濟體群體崛起并且政治影響力不斷上升之時。歐洲正是在歐債危機持續蔓延的經濟困境中同時感受到了外部新興力量對當前國際體系權力結構的有力沖擊。這種沖擊也是促使歐盟及其成員國尋求變革和強化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外部動力。

 歐盟提出強化一體化建設新構想

歐債危機及其負面影響的持續蔓延,凸顯歐盟的制度缺陷需要修正和完善。特別是2012年下半年歐盟開啟了一系列重要行動,提出了許多值得關注的政治經濟新構想,旨在通過強化一體化應對歐債危機及其引發的嚴峻挑戰。

“民族國家聯邦”構想。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012年9月12日在歐洲議會的講話堪稱歐盟版的“國情咨文”。他代表歐盟委員會提出今后歐盟雄心勃勃的發展方向——走向“民族國家聯邦”,并宣稱歐洲需要一種“新思維”。其核心就是要真正完善經濟貨幣聯盟,強化政治聯盟建設。為此,巴羅佐在講話中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論式的推論:全球化要求更進一步的歐洲統一,更進一步的歐洲統一要求更進一步的一體化,更進一步的一體化要求歐洲更進一步的民主。14 該構想強調,一個深刻而名副其實的經濟貨幣聯盟和一個具有連貫一致的外交和防務政策的政治聯盟,意味著目前的歐盟最終需要演變。這既是歐洲的需要,也是歐洲的政治目標。民族國家聯邦不是一個超級國家,而是一個能夠應對歐洲面臨的共同性問題、由民族國家構成的民主聯邦,其中每個民族國家和每個公民都能夠更好地掌握自身命運,并以此方式共享主權。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共享主權意味著更多的權力。該政治構想與當前歐盟內部對歐洲一體化前景表示悲觀的民意基礎相距較遠,而且近期取得實質性突破的可能性也不容樂觀,但畢竟還是描畫了一個頗具雄心的藍圖,其象征意義還是值得肯定的。至少它傳遞出歐盟積極爭取的方向:當前意味著完善基于政治承諾的經濟貨幣聯盟,并最終打造一個更強有力的歐盟。

“走向更緊密聯盟基本藍圖”及其步驟。2012年11月28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歐盟走向更緊密聯盟基本藍圖》,提出了加強歐盟在財政政策等領域一體化建設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及相關措施。15 該藍圖回顧了歐盟為應對歐債危機所采取的危機反應措施:包括預算監管、經濟政策監管、金融管制和監督、出臺危機解決機制應對金融市場脆弱性及減輕危機蔓延風險等。16 此外,該基本藍圖再次強調了政治聯盟建設的基本導向——強調民主合法性與責任。財政和經濟的進一步相互作用需要與之相稱的政治一體化。歐洲議會需要確保在歐盟層次上(特別是歐盟委員會)采取的任何決策的民主合法性。因此,進一步加強歐盟機構的作用必須伴隨著歐洲議會按照歐盟程序的相應介入。加強歐盟的民主合法性還涉及擴大歐洲法院的權限。可見,該基本藍圖實際上描畫了一個全面的經濟、貨幣、預算和政治一體化路徑,所提出的更密切協調被視為今后應對歐盟范圍的經濟問題所必需,旨在確保為此做出的反應得到協調和更為有效。

“銀行業聯盟路線圖”。2012年12月9日,歐盟委員會向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正式提交“銀行業聯盟路線圖”。17“路線圖”肯定了歐盟2008年以來為應對金融和經濟危機而做出的一系列決定性行動,經濟貨幣聯盟有了重要改進,具有重要意義的金融改革議程也正在執行。同時,“路線圖”指出,完成歐盟管制框架的改革雖然很關鍵,但還不足以成功應對經濟貨幣聯盟所面臨的重大金融穩定威脅,因此有必要采取進一步措施應對歐元區內部的特定風險。路線圖設定了單一監管機制內涵,指出了通向銀行業聯盟的步驟。“路線圖”表示,銀行業聯盟的創立不能損害單一市場的統一和完整。單一市場和銀行業聯盟是相互強化的過程。歐盟委員會將繼續加強金融穩定,確保銀行業在歐盟單一市場內部有個公平的運行環境。“路線圖”指出,需要采取進一步行動,引入單一監管機制、共同的儲蓄保障制度和一體化的危機管理框架。“路線圖”強調歐盟有手段解決其當前的弱點,并把建立銀行業聯盟作為邁向真正的經濟貨幣聯盟至關重要的一步。

歐盟2012年度最后一次峰會,終于就歐元區國家走向更緊密的銀行聯盟達成初步協議。這意味著可能從2014年1月起,歐洲央行將開始對歐元區銀行擁有直接監管權。單一監管機制雖然主要針對歐元區國家,但也向其他歐盟國家開放。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指出,這表明歐盟和歐元區是當真的,打算真正采取行動,并宣稱歐盟不會容忍對歐元區6000家銀行中的任何一家缺乏監管。18 基本藍圖解釋了簽署經濟貨幣聯盟的成員國必須比整個歐盟行動更快、更堅決。這意味著歐盟內部多速的一體化模式會更加明確。

歐債危機對“多速歐洲”和中歐關系的政策含義

歐債危機既是歐盟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也是歐盟深化內部改革和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因素。歐債危機賦予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現實動力。有分析指出,歐元危機爆發以來,大量權力開始轉向歐盟層面,并使政治聯盟建設更具可行性:歐盟委員會監督成員國預算能力得到加強,“歐元附加協定”確定了共同體對成員國有關勞動力市場、養老金和稅收等關鍵性政策監管的新承諾;加強了歐盟委員會和歐元集團對成員國財政赤字和宏觀經濟失衡的監管權力;簽署“經濟與貨幣聯盟穩定、協調和治理條約”(即財政契約),等等。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德國外長韋斯特維勒的政治倡議,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的“民族國家聯邦”政治構想,再次引發關于政治聯盟的新爭論。19中國和歐盟仍互為主要貿易伙伴,并且處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需要不斷充實完善的關鍵時期。因此,仍需重視歐債危機對歐洲一體化建設及中歐關系的政策含義。

歐盟當前及今后相當長時期壓倒性工作仍將是爭取擺脫危機,近期政策重心將呈現內部關注優先于外部關注的基本傾向。從歐洲總體形勢看,這場危機的負面影響仍在繼續外溢,造成歐債危機的結構性問題仍難以獲得根本解決,重債國家經濟低迷和債務不可持續態勢嚴峻。換言之,失業率高企,經濟復蘇乏力,歐洲走出經濟困境的難度遠超出許多觀察者的預期。作為歐洲經濟、社會和政治危機的集中體現,歐債危機的長期性和復雜性特點值得重視。以希臘、西班牙為代表的重債國家,雖然接受歐盟層面的金融救助,但由于長期存在的產業結構性問題,特別是競爭力不足、效率低下等弊端,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而社會支出過高與經濟實際發展水平存在的缺口更是難以靠外部救助獲得切實解決。因此,這些重債國家的社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將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成為歐元區、乃至歐盟的經濟軟肋和沉重包袱。以法國等國為例,雖然債務危機尚未對其經濟形成根本性的打擊,但已有明顯跡象表明這些國家也不是沒有問題,如果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它們將進一步面臨巨大壓力和風險。而中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已經深受歐債危機負面影響,其中多數國家的失業率高于歐盟總體失業率,就是明證。目前德國和一些北歐國家,憑借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強有力競爭優勢,基本處于相對優勢地位,但是,如果歐債危機繼續惡化,在高度一體化的經濟背景下,它們也難以獨善其身。歐債危機事實上也已經對它們的發展構成了挑戰。即便是游離于歐元區之外的英國,也受到歐債危機的牽連,經濟形勢同樣不容樂觀。根據歐洲央行的預測,2013年歐元區經濟低迷疲軟的局面還將持續,國內生產總值預計下降0.3%,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重債國經濟將繼續萎縮,平均失業率會繼續攀升,重債國內部貧富差距有可能拉大。所有上述情況意味著:歐盟當前和今后壓倒性的使命就是繼續采取果斷行動,盡早爭取擺脫歐債危機困境。這有可能使歐盟在很大程度上凸顯內部關注,著眼內部結構性改革,包括推動成員國改革勞動力市場,提高競爭力,強化金融監管及相應的經濟和政治一體化建設。

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和討價還價傾向會更為尖銳,歐洲一體化進程將更明顯地展現為雙速歐洲甚至多速歐洲的特點。近年來,歐債危機使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利益爭奪更加集中顯現,成員國之間的分歧加深。主要表現為:其一,歐洲南北部之間,長期存在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競爭力差異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更為突出,各自關注焦點也呈現明顯差異。2012年11月,歐盟特別峰會圍繞2014年~2020年歐盟財政預算談判,歐洲北部國家基本是歐盟預算凈貢獻國,大多和英國、德國一樣,希望預算緊縮;而南部歐洲國家多為歐盟預算凈受益國,更希望保持或新增預算。這次預算談判凸顯出了歐債危機背景下更多的政治敏感性,也再次尖銳地展現了貫穿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利益分歧。當前歐債危機和歐洲經濟低迷不僅讓歐盟各成員國更敏感地看護和爭取自身最大利益,而且也會助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其二,英國和法德之間,甚至法德之間,在歐債危機應對理念上也存在明顯分歧,英國長期抱有的懷疑歐盟傾向進一步增強,英國首相卡梅倫在2013年1月關于英國的歐盟政策講話中甚至聲稱,如果下次大選獲勝,將通過全民公投決定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盟。同時,受多重因素掣肘,法德作為一體化發動機的核心作用也在下降。其三,德國和重債國代表希臘之間的政治信任嚴重受損,雙方民眾對對方國家的不滿和消極認知因素上升。所有這些因素使得歐洲一體化建設的動力受到顯著挫折,歐盟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頭5年的那種高歌猛進式的一體化建設難以再現。盡管如此,多數歐盟領導人也承認歐債危機的根本解決辦法在于推進更深層次的歐洲一體化,歐洲共同面臨的問題還需要在歐盟層面和成員國層面共同推動解決。歐盟的未來不能僅僅滿足于統一市場建設和經濟貨幣聯盟建設,也應該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聯盟。當然,鑒于內部分歧和利益的多元化,這種進一步一體化今后將會更明顯地展現雙速歐洲甚至多速歐洲建設的特點。歐元區成員國會進一步強化統一監管體系和經濟治理機制,而歐盟內部的相對多元化將成為常態,類似英國這種特立獨行的表現有可能更為普遍。歐盟和歐元區同步同質的一體化難以再現,有差別的歐洲一體化模式將日益突出。正如法國總統奧朗德所言:“歐洲應該以多速發展為模式,由不同的圈子組成。”

對中國而言,歐債危機對中歐經貿關系確實已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要對歐債危機的復雜性和長期性給予足夠重視;但歐債危機也為中歐在特定領域深化合作提供了契機,由此更需要從長遠和戰略視角,積極主動地通過尋求擴展共同利益匯合點,進一步深化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內涵。就負面影響而言,歐債危機引發的民粹主義在歐洲不少國家抬頭,將促使歐盟采取更為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作為歐盟主要貿易伙伴之一的中國,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歐洲多國經濟持續低迷和不斷惡化的高失業率助推的民粹主義思潮,右翼排外色彩濃厚,對中國經濟在歐洲的存在和擴展尤其排斥。如果這種思潮和政治勢力持續坐大,歐債危機引發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得不到改善,中國可能會成為這種民粹主義的犧牲品。換言之,這種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民粹主義疑懼如果繼續滲透到歐洲精英的政治思維中,將對中歐關系產生不利影響。

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很可能加劇中歐經貿關系緊張和競爭。因為歐洲長期存在的貿易逆差,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更為歐洲國家政府和民眾所關注,歐盟成員國政府與歐盟委員會繼續在人民幣匯率、開放服務市場與政府采購等方面向中方提出更多要求。不僅如此,歐債危機背景下,中歐對第三方市場與能源供應渠道的競爭有可能突出,甚至會加劇雙方爭取一些發展中國家市場的經濟外交沖突,尤其在中東、非洲、南美等歐洲一貫重要的直接投資地的競爭會進一步凸顯。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歐洲對中國產品需求下降(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中國對歐盟出口同比下降6.2%),并且對華反傾銷調查個案在涉案金額上顯著上升(比如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換言之,在歐債危機短期內難有消退情況下,中歐經貿關系面臨的挑戰和緊張性值得重視。

就機遇而言,歐債危機也為中歐關系的深化發展提供了契機。首先,歐債危機雖然暫時導致歐洲對華產品需求下降,但由于中方基于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定位,積極擴大對歐產品的進口,中歐貿易向更為平衡的方向發展;其次,歐債危機雖然使得歐洲民眾對中國企業在歐洲的并購更為敏感,但總體而言,歐洲多數國家政府對中國在歐投資持歡迎態度,這為中國投資者進一步參與歐洲經濟、擴大在歐直接投資提供了難得機遇。對中方而言,如何通過互利共贏、務實有效的投資經營和經貿合作,逐步減少歐洲的疑慮,并敦促歐方切實為中方在歐投資便利創造必要條件,仍是認真對待的課題。再次,歐債危機背景下,也正是中歐雙方各自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加速調整之際,這為雙方深化合作提供了更具發展潛力的契機。特別是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城鎮化建設、推動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制、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等領域,雙方都有加強合作的需求和空間。

總之,根據目前態勢(包括歐洲方面自己的估計),歐債危機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性解決。即便按照德國總理默克爾相對樂觀的估計,至少還要持續5年左右。這意味著中國既要著眼當前現實,更要做好長期應對準備,要充分認識這場危機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并據此進一步思考對歐洲的中長期政策措施。因為畢竟歐洲是中國最主要貿易伙伴之一。

 注釋

1 Kirsty Hughes, "European Politics and the Euro Crisis: Ten Failures", Friends of Europe Policy paper, 28/11/2011.

2 OECD, "OECD Economic Surveys: Euro Area 2012", OECD Publishing, 2012.

3 José Manuel Barroso, "State of the Union 2012", Address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12 September 2012. http://ec.europa.eu/soteu2012/.

4 參閱歐洲統計局官方網站,"Unempolyment Rate",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tgm/table.do?tab=table&language=en&pcode=teilm020&tableSelection=1&plugin=1

5 引自中國新聞網2013年3月12日報道。

6 Pew Research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European Unity on the Rocks", Released: May29,2012, http://www.pewglobal.org/2012/05/29/european-unity-on-the-rocks/ .

7 Janis A. Emmanouilidis, Josef Janning et.al., Stronger after Crisis: "Strategic choices for Europe's way ahead", Strategy Paper on the State of the Union, EPC, June 2011.

8 ulrike Guérot , "The euro debate in Germany: Towards political union?" European Council for Foreign relations, Reinventing of Europe Project, September 2012, p.7-8.

9 Pew Research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European Unity on the Rocks", Released: May29,2012. http://www.pewglobal.org/2012/05/29/european-unity-on-the-rocks/ .

10 Sebastian Dullien, "Why the Euro Crisis Threatens the European Single Market",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CFR) Policy MEMO, ECFR/64, October 2012.

11 Richard Gowan & Franziska Brantner, "A Global Force for Human rights? An Audit of European Power at UN",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CFR), ECFR Policy Paper, September 2008.

12 Richard Gowan and Franziska Brantner, "The EU and Human Rights at the UN: 2010 Review", ECFR Policy Brief, ECFR/24, September 2010.

13 Richard Gowan and Franziska Brantner, "The EU and Human Rights at the UN: 2011 Review", ECFR Policy MEMO, ECFR/39, September 2011.

14 José Manuel Barroso, "State of the Union 2012, Address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12 September 2012. http://ec.europa.eu/soteu2012/. part II," the Challenge--A new thinking for Europe".

15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A blueprint for a deep and genuine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Launching a European Debate, Brussels, 30.11.2012,COM(2012) 777 final/2.

16 Ibid, part 2.

17 Communication from European Commission to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European Council: A Roadmap to a Banking Union, Brussels, 12.9.2012, COM(2012) 510 final.

18 EU moves closer to banking union. http://ec.europa.eu/news/economy/121214_en.htm.

19 Dullien Sebastian and Jose Ignacio Torreblanca, "What is Political Union?" European Council for Foreign Relations(ECFR) Policy Brief, ECFR/70, December 2012.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Strategic Observation on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Prospects for the China-EU Relations and the EU Integration Process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Fang Lexian

Abstract: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is an economic crisis as well as a social-political crisis. It not only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European economy, but also challenge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Europe has long been proud of. This debt crisis, to some extent, has weakened Europe's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has had considerable influences on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the China-EU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possibility of a two-speed Europe or a multi-speed Europe will be stronger. In face of the protracted and complex European debt crisis, China still needs to focus on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carefully think about how to respond.

Keywords: European debt crisis, European integration, China-EU relations

【作者簡介】

房樂憲,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研究方向:歐洲一體化與中歐關系、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外交政策。

主要著作:《歐洲政治一體化:理論與與實踐》、《歐洲一體化的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分析》(論文)、《歐洲議會對華涉藏決議的政治內涵分析》(論文)等。

標簽: 中長期   危機   觀察   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