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學人天地 > 學術觀察家 > 正文

全球視野下的社會創新“工程學”(3)

第六,參與型非營利組織。參與型非營利組織是一種“全新的組織”,“這種組織首先是為公共事業服務的,比如運營一所醫院,并且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又與傳統的非營利組織稍有不同。參與型營利組織可以發行股票,購買這類股票等于向慈善事業捐款,也可以由此享受稅收方面的優惠。出售此類股票不用交稅,前提是將出售所得全部捐贈給其他慈善事業,比如再次買入其他參與型非營利組織的股票。“對于做善事的人而言,如果是以傳統方式給非營利醫院或大學捐款,那么錢捐出去之后就和自己沒有關系了,但是如果以購買參與型非營利組織股票的形式捐出資金,那么這個善舉和捐贈人之間還會一直維系著關系。購買此類股票的人會對這個組織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期望,就像普通股東一樣。”11參與型非營利組織是對當前非營利組織概念的進一步拓展。

第七,社會經營。社會經營(social business)這一概念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默罕默德·瑜奴斯(Muhammad Yunus)首創。瑜奴斯將社會經營定義為“經營者的經營活動以造福他人為目的,而不為自己謀利為目的,企業能夠自我維持,以其經營收入抵消支出”。12他解釋道,“社會經營理念的產生其實非常簡單:不管我處理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都試圖采用經濟的手段。因為我一直堅信:這是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基本途徑。遺憾的是,經濟學理論中卻沒有這樣的分析視角。但我堅信,經濟學應當也將會包含這樣的內容。”13

瑜奴斯將社會經營視為資本主義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根據我們的理解,瑜奴斯的社會經營理論實際上是當代思想家和實踐者在事關人類發展重大問題上的一種有操作意義的探索。即便是社會經營在一定條件下允許營利也獲得收益,除了最初的投入部分,經營者是不允許拿走任何利潤的。所以,社會經營是一種新型經營。它并不是想終結傳統的市場經營活動,而只是想拓寬現有的市場和消費模式,為市場經濟增加一個新的尺度、一個新的社會理念而已。

為打造與新興產業相適應的社會事業升級版營造環境

逐步完善分類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方法?,F在看來,要根據社會問題、社會服務、公共服務的對象、活動類型、評價效果、時限等進行分類,然后采取不同的處理和解決辦法。不同的社會問題需要采取不同解決辦法,如針對老年人和殘疾人采取慈善可能更好一些,而對于刑釋解教人員可能采取社會經營會更加有效。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領域也是如此。社會經營的根本特征是在其設計上要求必須是可持續的,這也就要求它的服務對象不能僅僅依靠捐贈,必須在社會發展中增加幫助窮人和其他人群的就業,增加他們的收入。與社會慈善比較,社會經營鼓勵受助者保持個人尊嚴和自立,我們看到,即便是一些很好的慈善機構和慈善項目也往往難免使受益者的自我發展動力消失殆盡。

重新理解和界定市場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創新還意味著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走出傳統上僅僅認為要依靠政府、社區、慈善組織等解決社會問題的思路,積極探索發揮私人部門和資本市場作用的辦法和途徑。由于社會金融、社會經營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出現,市場與社會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雙軌體制可能會逐步走向單軌。利用私人部門和資本市場不僅僅是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也要發揮它們的社會和環境價值,這代表了當前推動社會發展和公益事業的最新戰略構想。一批新興的企業慈善、非營利組織、合作社和社會企業家正在探索經營模式和轉向私人投資領域,以獲取他們開展項目和進行創新需要的資金,實現自己組織的持續發展和滿足更大范圍的社區發展需求,推動經濟增長,最終,使投資者獲得更多投資回報,以及獲得更大的社會和環境效益。

改革和完善現行法律法規。有關營利企業和傳統非營利組織的法律法規在世界各地已經日趨完善,但是涉及社會金融、社會經營的法律法規還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無論是在現有的法律還是非法律框架內,開展社會創新都存在諸多難題。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以來,加拿大政府以及一些美國的地方政府開始考慮社會經濟有關的法律。如何通過技術研發來提供一些能夠解決貧困、饑餓、疾病、健康、失業、遺棄兒童、毒品、住宅、污染、環境的產品,這是社會創新的關鍵。建立一個社會創新發展的全球環境,讓企業家們充分認識社會創新,鼓勵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基金會以及慈善機構參與到這個領域。奧巴馬總統宣布,2012財政年度將撥款一億美元來支持社會創效證劵,馬薩諸塞州首先響應。2012年1月,馬薩諸塞州要求中間組織和非營利組織使用社會創效證劵來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穩定住房,為未成年犯罪者提供社會矯正等。其他一些州也紛紛探索社會創效證劵。社會創效證劵的應用和發行范圍因地而異,從無家可歸者到未成年犯罪、成年犯罪,以及低收入老年居民,都可以成為社會問題解決的受益者。2007年,加拿大政府以及一些美國的地方政府開始考慮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的有關法律。14如果政府和社會都承認社會經營將是人類解決面臨挑戰不可或缺的活動,那么為其立法就需要提到議程上來。社會經營的立法首先涉及到如何鼓勵企業家在實現推動自己企業正常運行的同時,也考慮一定程度的社會經營,相應的稅收、財政和金融政策也需要進行調整。新興產業的發展也意味著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創新需要進一步加快步伐。

培育適應社會創新需要的合作模式和復合型人才。社會創新,尤其是在金融領域的社會創新需要復合型人才和多部門、跨領域合作的智庫。通過這類人才的培養和智庫的建設,來打破傳統意義上的社會與市場、營利與非營利之間的分界,使社會問題得到全面、徹底解決。以公共精神、企業家精神和慈善精神為價值基礎的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密切合作是實現社會創新的組織基礎。在此基礎上,能夠理解公共精神、企業家精神和慈善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才是實現社會創新的關鍵。

注釋

1、3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innovation。

2[德]康保銳:《市場與國家之間的發展政策:公民社會組織的可能性與界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頁。

4[美]埃德蒙·菲爾普斯:“現代經濟的宏觀經濟學”,中信《比較》編輯室編:《建立現實世界的經濟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頒獎演說選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187頁。

5、9、10[德]埃里克·馬斯金:“機制設計:如何實現社會目標”,中信《比較》編輯室編:《建立現實世界的經濟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頒獎演說選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232、223、224頁。

6國家統計局:《2013年國際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年。

7、8[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24頁。

11[美]羅伯特·希勒:《金融與好的社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299頁。

12、13、14Muhammad Yunus with Karl Weber, Building Social Business: The New Kind of Capitalism that Serves Humanity's Most Pressing Needs, 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 2011, ppxvii, pp17, pp127, 128, 129.

 Social Innovation Engineering under a Global Perspective

—Also 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Public Spirit

Ding Yuanzhu

Abstract: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marked by the gene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renewable energy. This will unavoidably give rise to a new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factors and non-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the boom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round the globe, legal person consciousness and cooperative spirit, will bring new ideas on responding to all sorts of drawbacks appear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cial innovation and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co-exist, and global social development is at a new stage of exploration. We should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building an "updated version of social programs" that is suited to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ublic servic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legal system.

Keywords: industrial revolution, social innovation, social management

【作者簡介】

丁元竹,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研究員。

研究方向:社會發展政策、公共政策、發展戰略。

主要著作:《社區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中國社會建設戰略思路與基本對策》、《美好社會的世紀求索》等。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常妍(實習)]
標簽: 工程學   視野   社會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