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四川遭遇50年來最強暴雨。從災情發布、救援跟進,到災害預警、籌集善款,新媒體正逐步全程參與突發事件和災難報道。專家指出,如何把握新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參與度、減少其負效應值得深思
7月上旬以來,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暴雨來襲,四川更是遭遇50年來最強暴雨,災情告急。從7日到16日,四川微成都、四川氣象、四川發布等官方微博賬號,發布了千余條相關信息,內容涉及災害預警、災情發布、救援進展等網民普遍關注的信息,粉絲點擊閱讀量超過1000萬次,轉發評論超過數萬條,新媒體在災害信息發布和救援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事實上,新媒體與突發事件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從禽流感處置到蘆山地震的救援;從北京大雨的自救到“蘇力”臺風的預警,新媒體打開了災難事件信息傳播的第一扇窗。各方獲取信息后迅速展開救援行動,更多的人通過新媒體發出平安帖,傳遞正能量。便捷、快速的新媒體,在突發事件面前顯示出自身實時更新和極速擴散能力。
新媒體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動性強的特點,它與突發事件有著先天的契合性
新媒體時代,一切都進入了“秒”時代。新媒體一定程度彌補了傳統媒體信息的滯后性,事件發生與信息發布的時間差達到“秒”速度。一起突發事件當中,新媒體對于個體的意義,很有可能是發出“生命的聲音”。同時,新媒體中“微力量”凝聚,會有意想不到的社會動員效果。
7月7日四川暴雨發生之后,各路人馬趕往災區救援之時,新媒體也在線上凝聚“微力量”。災害發生后,“四川暴雨”迅速成為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截至7月18日,搜索“四川暴雨”微話題,總共出現154萬多條結果。而微話題“四川暴雨求助”也得到了災區群眾的廣泛響應。暴雨中,微成都官方微博作為四川公共賬號中的一員,聯動四川氣象、成都氣象、成都交警以及各區縣政務微博等,在暴雨期間,及時發布天氣、路況等相關信息。
與此同時,不少微博名人開通了私信功能,以方便求助者尋找親人;新浪“微公益”成為各界人士最主要的募捐通道之一;政務微博實時更新最新救援進度,讓信息更為及時透明;災區公共賬號擔負起發布服務信息的責任。
而除微博之外,微信平臺也成為災難事件中信息快速傳播的新渠道。“微成都”在四川暴雨期間,利用微信平臺每天為網友播報天氣預警預報等信息,提醒微成都10萬微信好友注意天氣變化、出行注意事項、防災自救等信息。此外,微信由于占用的網絡空間小,在災難事件中給親友報平安時,比短信的傳達成功率更高。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說:“新媒體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動性強的特點,它與突發事件有著先天的契合性,可以即發即報、滾動播報。互聯網技術應用的web2.0形態微博出現后,隨著用戶的不斷增加,信息源更是無處不在。2010年之后,幾乎所有的突發事件都是微博首發,微博直播。”
新媒體的碎片化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與職能部門合作將成為一種走勢
“過去的災難報道是看誰跑得快,誰能第一時間到現場,而現在大家比拼的是看誰能發布最準確、最權威的信息。”一位參加多次災難報道的記者如是說。
新媒體由于其信息來源的多樣化,使之較傳統媒體傳播的內容更為充分。微博從僅僅140字的“一家之言”蛻變為社會災難事件中的信息匯聚與傳播平臺,也正是基于此。然而,新媒體傳播主體的開放性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效應——虛假信息摻雜其中,網絡謠言因此產生。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