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擁有的跨國公司數量和規模是衡量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該國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獲取支配全球資源權利的重要工具。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世界各主要國家都面臨著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成為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競爭的主角。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這為我國具備“走出去”能力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進而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跨國公司指明了方向。
積極勇敢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既是我國企業發展壯大后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有效途徑。盡管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未結束,但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不會改變,企業國際化的趨勢不可逆轉。而且,從外部環境來講,作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形式,我國企業的跨國投資正在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此過程中,有關部門應積極營造培育跨國公司的良好環境,從不同層面幫助企業解決國際化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體系,引導和鼓勵企業發揮比較優勢,開展國際化經營。
企業航母要“出海”遠行,除了機遇和好的環境以外,更要練好內功、具備實力。這種實力表現在以全球性戰略思維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在市場開拓、業務范圍、資源占有、收入比重等方面國際化程度較高,本土化經營與管理取得實效,擁有較強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等很多具體方面。特別是隨著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和并購活動的日益頻繁,必須要認真對待和妥善解決文化融合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克服文化差異對企業發展帶來的風險與不利影響。此外,由于履行社會責任是國際社會評價企業的重要依據,我國跨國企業應模范履行好全球企業公民的責任,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行業規則,加強環境保護,靠社會認可和信任增強影響力。
搶抓機遇、優化環境、練好內功,真正做到了這幾點,相信不久的將來,世界跨國企業名單上就會有更多中國企業的名字,經濟全球化的舞臺上也會出現更多中國企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