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行業無序競爭。由于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需求拉動,企業無暇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加強企業管理等,只是在產業鏈的低端產品領域重復建設。同時,產業集中度低,大企業不夠大更不夠強,沒有形成由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行業發展的協調和自律能力差。
五是經濟周期性波動擴大了產能過剩的影響。一段時期內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了階段性需求旺盛,造成了一些行業產能迅速擴張。隨著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和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產能過剩的矛盾愈加凸顯。
船舶行業就是個典型例子:2007年國際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直接推動我國船舶產能在“十一五”期間增長了6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訂單直線下滑,我國船舶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
化解過剩有何手段?
從七方面著手建立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記者:那么產能過剩問題有沒有化解辦法?
朱宏任:今后一個時期,工信部將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以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為突破口。
記者:能透露一下將采取的具體措施嗎?
朱宏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我部認真分析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和產生產能過剩的原因,研究形成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政策措施的思路。
首先,要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勢頭。5月10日,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認識遏制嚴重過剩產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嚴禁核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堅決停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并明確要求各地區人民政府對本地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負總責,切實加強領導嚴格監督檢查。
其次,工信部將積極參加研究制定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總體方案,建立長效機制。根據國務院的部署,工信部與發改委正在共同研究制定“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一是通過挖掘內需市場潛力,改善需求結構,有效釋放內需,消化一批過剩產能。進一步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對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節能環保改造、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有市場需求的項目繼續給予支持。二是通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壓縮一批過剩產能。三是提前完成產能過剩行業“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鼓勵地方提高標準,落實產能等量減量置換制度,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四是結合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特點分業施策,有針對性地提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具體措施。五是充分發揮規劃、政策、標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嚴格準入條件,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健全行業監測體系和產能過剩情況預警制度,加強和完善行業管理。六是通過加強土地、環保、金融、質檢、安全等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和落實環保、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過剩產能退出和產業結構調整。七是通過推動深化投資和財稅等重點領域改革,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機制,建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