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撬動“社會輿論新格局”
在政府探索信息公開之路上,政府信息公開的載體在不斷豐富完善,從過去的文件、公報、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形式發展到網絡問政。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政府信息發布和公眾溝通進入到“自媒體”時代,以大眾傳播為主導開始向人際傳播為主導的社會輿論格局轉變,微博、微信等傳播工具正悄然改變著政務信息的傳播方式,進而改變著政府在網絡中的形象和定位。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最新數據可見,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數量為4.2億,年增長率達18.1%,遠超網民整體增幅。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也繼續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穩固。在此背景下,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新工具也就正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又一核心力量,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發展逐步受到業界的認可。
政務微信作為新媒體使用的典范正逐漸撬動“社會輿論新格局”,這個撬動的“支點”正是基于微信平臺的互動性和精準性。首先,微信可以精確表達,實時反饋。網民通過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微信使用,可以方便實現與政務微信的“一對一”“一對多”以及“多對多”的實時互動,甚至可以實現基于LBS(基于位置的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位置信息共享,提升了受眾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度。其次,微信可以實現精準推送。微信的應用基礎多為手機終端和平板終端,具有天然的私密性,推送信息的價值量大增。以現今政務微信使用為例,不難看出包括蘆山地震在內的多個突發事件均有政務微信及時發布信息的身影。微信針對信息的精準推送,和區域性的小區廣播具有大眾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
政務微博衍生政務微信
當前,中國的政務微信數量已經過千,雖然分布上地域和行業的差別還很大,但與早期政務微博的發展的整體狀況頗為相似。當然,大量政務微信的發展其實就是依托于政務微博的基礎。從多個機構和政務部門的實踐可以看到,目前政務微信的運營基于政務微博的發展基礎,根基在政務微博。不過,在未來的政務微信發展很可能會脫離甚至超越政務微博,打造獨立的個性化政務信息平臺。
從管理上看,目前管理體制較為順暢的政務微信(如:廣州應急、微成都)都源于政務微博建立的體制、機制基礎,擁有較好的組織優勢和團隊優勢;從運營上看,運營體系比較完備的政務微博團隊也是有影響力的政務微信平臺(如:北京公安、南京發布、濟南公安)的團隊,政務微博管理員兼任政務微信管理員,實現“一套班子,兩個產品,交差運營”的管理原則。
盡管如此,隨著政務微信的發展,這一平臺新的獨特的傳播影響力必然會逐漸顯現,從政務微博到政務微信應具備兩個運營思維的轉變。
首先,政務微信打造“關系”,弱化“信息”。政務微博的發展初衷為扭轉黨政機關不善網絡表達的信息偏向,實現打通“兩個輿論場”和話語權均衡?,F今,政務微博已經成為政府重大信息通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和公眾溝通的良好信息平臺,其傳播和互動等方面的優勢全面提升了政府危機應對的速度和綜合能力。
但政務微信的發展要強調的是“關系”的打造,反而弱化“信息”的傳播。與微博的“弱關系”不同,微信具有較強的“唯一性”,具有“強關系”傳播優勢,所以政務微信所面對的“聽眾”不同于微博“粉絲”那樣具有明顯的互動價值。政務微信的運營應該摒除宣傳意識,要通過信息的傳播實現良好互動關系的搭建,從簡單的聽眾逐漸發展成政務信息的義務宣傳員,而紐帶正是打造“強關系”的微信。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