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已經大大提高,但社會自身的開放程度還有待加強,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只有重新整飭社會結構的條塊分割,打破區域行政割據,促進社會充分溝通才能使生產力得到最大的釋放,從而滿足市場經濟運行對資源配置的要求。
推動創新驅動戰略,呼喚創新引領
21世紀是科技發展的世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國際競爭都將成為科技的創新戰。經歷了長期經驗追隨式的發展,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來臨之際,中國急切呼喚創新的引領,這是中國走向世界頭等大國的必然要求。
近代的五次科技革命和現代正如火如荼進行的第六次科技革命,無一不是在創新的推動下發生的,蒸汽機和紡織機的發展促成了英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電力、鐵路、汽車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成就了美國崛起,位于歐亞大陸一隅的西歐搶占了工業文明的先機⑩,這些都是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的豐碩成果。
科技發展和創新極大地影響著世界的發展,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同時也在重塑著國家的競爭格局。在科技創新不斷加快的時代,高新技術已經成為參與全球化、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科技創新也已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只有高新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并達到領先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率先發展。
除了科技的創新,還需要思維的創新、政策體制的創新、文化的創新、人才隊伍的創新等。發展創新型國家是我國重要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著重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營造好的創新環境。扎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由傳統的經驗追隨轉向創新引領,將成為我國改革不斷深入的重要轉變。
破解“李約瑟之謎”,實現創新引領
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非線性、非邏輯式的進步,而不再是傳統的經驗追隨。傳統的經驗追隨和模仿永遠無法跟上現代化的步伐,即使社會經濟可以發生飛躍,也必將再次陷入“老二陷阱”的僵局。因此,打破傳統的經驗追隨必須要通過創新引領來實現,即創新高新技術、構建多元開放平臺;創新現代文明、推動文化精進;創新制度體制、優化政府治理;創新社會治理、實現全民參與;創新職業教育、破解“錢學森之問”。
創新高新技術,構建多元開放平臺。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是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分散式生產、新儲存方式、能源互聯網和零排放式交通等,都是能源技術革新,屬于工業化深入發展的范疇。11第三次產業革命使國家競爭真正走向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歷了飛速追趕前兩次產業革命的機械化和電氣化的浪潮,若不能在第三次產業革命的進程中突破高新技術的核心內涵,就難以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分工中獲得一席之地,進而被邊緣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隨著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推進,新技術的發展及其產業化進程都在加快,新產業不斷衍生,并由勞動密集型朝著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移。從先發國家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農業和工業的比例逐步降低,服務業,尤其是以創意產業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的比例越來越高。
構建多元開放平臺是創新高新技術、延長價值鏈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由先導產業集群為引領實現高新技術的創新性突破,通過技術共享和知識擴散實現科技創新型發展;另一方面,創新制度建設,尤其是要進行知識產權制度的改革。由于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足,極大地制約了創新能力的發揮,因此,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并嚴格執法是實現制度體系改革的重要手段。
創新現代文明,推動文化精進。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繁衍和傳承的核心紐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與時俱進的文化作為軟實力,對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戰略推動作用,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推行大國戰略的國家而言更是如此。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對外交流和貿易,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滲透至方方面面,并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擁有輝煌而又燦爛的歷史文化,經過近現代的洗禮和改革開放,邁入21世紀的中國文化正處于新舊融合、多元發展的時期。清末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波三折、進展緩慢,其原因是單面發展道路行不通卻又不能很快建成新的結構。12文化的繁榮和精進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治理能力。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日趨廣泛,利用網絡獲得信息和溝通大大擴展了文化傳播途徑、提供了多元化發展的基礎,豐富了文化內涵,但同時對文化的提煉和精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過程中,文化體系的構建、精神信仰的建立都直接影響社會的文化形態。
在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和文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需從國家層面持之以恒地進行培育和引導,弘揚新時代的文化信仰,進而使中國文化不斷完善和精進。另外,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通過文化引導帶動社會健康發展。在對外貿易和交流中,注重提高文化輸出比例,提升中華文化影響。世界的博弈,是大國的博弈,表面上看是經濟強弱的博弈,實質是文化的博弈。文化是一個國家長久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文化的精進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
創新制度體制,優化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公共事務的治理,其目標是反映公眾需求,使公眾利益達到最大化。完全依賴市場配置資源會陷入“囚徒困境”,而政府治理的實質是解決市場配置無法解決的社會統籌管理問題。由此可知,政府治理應側重公共管理,專注于提供公共服務,減少對市場的行政干預,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工具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