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年1月1號,《人民日報》評論版誕生,這是《人民日報》歷史上第一塊新聞評論版,您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多年,曾牽頭撰寫上百篇人民日報社論和重要文章,您在評論方面有怎樣的心得和訣竅呢?
米博華:在這個行業里,我是做得時間比較長的老新聞工作者。成立評論版,是黨中央的決定。一方面編委會落實中央的決定,同時也是老一代新聞工作者長久以來的愿望。一張報紙,特別是黨中央機關報,要更多的發聲,發揮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必然在言論方面要有自己的創新,有自己的發展,才不能落伍。
米博華:辦評論版我們取得一些經驗,領導給了很多指導和幫助,評論部的同志對這項工作也非常熱愛、非常認真、非常努力。評論版開辦大半年以來,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從目前來看,總體效果還是很好的,領導干部和廣大讀者都比較喜歡。我們始終體現一個原則,什么原則呢?更加注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更加注重回應老百姓的關切,如楊總講的,要頂天立地。一方面,要及時準確全面地傳達中央的聲音,另一方面要給百姓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以及領導干部的思想工作給予足夠回應。貼近這個時代,貼近廣大讀者,是辦好任何媒體的最重要的經驗。如果遠離時代,遠離群眾,會被時代被群眾所拋棄。人民日報辦報一直秉持這樣的原則。張研農社長對辦好評論版也作了多次重要指示,對我們的工作給與充分肯定,對評論部的同志,對我作為分管評論的編委,都是很大的鼓舞和支持,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辦好這塊版。
米博華:同時,我也覺得評論版最大的難點在于我們要聚集一批評論人才,因為他基本是原創,評論寫作往往比其他寫作更難一些,特別是人民日報的評論寫作更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要求我們有較高的政治水平、理論水平,同時又需要對實際工作的了解。我們評論部的同志非常努力,無論在策劃選題上,在編輯稿件上,以及版式安排上都在力圖創新。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我覺得,未來我們的評論版會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主持人:我們也非常期待。您剛才也一直提到,媒體人在媒體工作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頂天立地,這是要求,也是追求。媒體在轉型的過程中,媒體人也需要轉型,您覺得應該如何走好轉型之路,真正實現媒體人自我的革新與蛻變呢?
米博華:確實是這樣。新媒體的出現,使我們整個輿論引導的格局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這是個新事物;對你們這代人來講,恐怕這也是個新事物。作為社會神經的末梢,新聞工作者應該在蛻變和轉型中站到最前沿,最能夠感知到這種變化,最能夠反映這種變化,最能夠體現這種變化。總結我這些年的體會主要有兩條:第一,一定要有足夠的定力。所謂足夠的定力就是,無論媒體怎樣變化,媒體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為我們國家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這點是不會改變的。無論怎樣講,對我們中國來講,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經濟,實現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穩定,按照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按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我們的藍圖。無論是我們這代人,還是我們的下一代人都不會改變。所以,緊緊圍繞著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圍繞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課題,開展我們的輿論、理論宣傳、新聞報道,是我們始終不變的職責。同時,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定力又體現為,我們始終對國家的改革發展懷有一份責任。雖然我們是新聞工作者,我們主要以筆以紙以視頻以聲音來傳達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我們對這個國家、對百姓的生活,對社會的穩定,對國家未來的發展都有一份責任。我們應該也可以發揮我們的作用。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