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5年來的社會巨變,主要是由兩個大的轉變推動的:一個是經濟體制的轉軌,即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另一個是社會結構的轉型,即由農業的、鄉村的、封閉半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社會轉變。與經濟體制轉軌比較,社會結構轉型更加長期深刻也更加艱難。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成為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新特點
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最大特點是不平衡。從經濟產出結構來看,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已接近完成,農業增加值在GDP中比重已下降到10%以下,但就業結構轉變滯后,在勞動力結構中農業勞動者的比重占到36%,而城鄉結構轉變又進一步滯后于就業結構,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只有53%,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更是只有36%,從而呈現出工業化、非農化、城鎮化逐次滯后發展的局面。
城鎮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國已經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業大國進入以工業文明和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時期。這種變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城鎮人口比例的變化,它意味著人們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將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在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一方面,土地的集約使用和快速升值成為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圍繞地產收益產生的利益博弈也影響到實體經濟發展、價格穩定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梢哉f,我國的城鎮化問題,處理得好,會成為推動未來20年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處理不好,就會釀成泡沫經濟,引發社會問題。
社會結構轉型面臨諸多轉折點。一是工業勞動力供求關系面臨轉折點,在未來幾年,由于農村富余勞動力老年化,工業勞動力將由過去總體上的供大于求,轉變為比較突出的結構性短缺,推動工業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二是社會負擔系數變動趨勢的轉折點,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改革開放以來持續下降的社會負擔系數,將轉變為上升趨勢;三是根據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我國環境污染也面臨轉折點,如果不加大治理力度以盡快實現這種轉變,由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問題將會上升;四是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處于轉折點階段,到2012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已連續8年超過東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已經連續3年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正在扭轉。
社會結構轉型也面臨諸多兩難選擇。一是改革面臨兩難選擇,不加快和深化改革,難以為社會結構轉型提供持續動力,但進一步的改革,又不易找到能夠帶來普遍收益的突破口;二是靠投資、出口拉動的增長已很難持續,要更加依靠擴大國內消費提供新的動力,但國內消費由于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內又難以快速增長;三是中西部地區的快速增長依賴承接產業的轉移和資源的開發,但這與環境保護的要求形成沖突;四是城鎮化過程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于人口的集中面臨各種承載的極限,而發展小城鎮又面臨土地集約使用、就業機會缺乏等難題。
二、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我國發展形勢總體良好,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政治總體保持穩定。但社會領域呈現問題多發態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社會體制改革滯后。
社會結構轉型推動社會體制改革。當前,我國社會結構正處于巨變之中,城鎮化迅猛發展、勞動力供求關系深刻變化、人口老齡化加速、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國內消費急需擴大等等,這些挑戰都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巨變的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對于加快社會體制改革形成了巨大的推動力。
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要求社會體制改革。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矛盾的表現形式會發生很大變化。改革開放初期,主要表現為以生活必需品為主的商品短缺,隨著商品市場的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這一矛盾更多地表現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目前,隨著人民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升,生活質量、滿意幸福、公平正義等成為人們新的需求。這些新需求的快速增長,亟須加快社會體制改革。
利益格局的變動倒逼社會體制改革。隨著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階層結構的變動形成了具有不同訴求的利益主體,非實體經濟的發展使財富積累速度加快,勞動收益和資本收益差距擴大,一些干部脫離群眾造成干群關系緊張,這些都使利益格局復雜化,形成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的倒逼壓力。
三、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
社會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要弄清楚哪些社會管理事務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各自分擔,哪些需要三者共同承擔。
正確處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不但包辦社會事務也包攬經濟建設,但包辦一切的結果,是損害了經濟社會運行的效率。搞社會建設,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民生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有些社會事務,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是市場不管或管了也會扭曲公益方向的,就需要更多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但市場有個發育的過程,社會也要有個發育的過程。我們在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除了要更多地依靠社會力量,也還要強調政府的主體作用和市場的社會責任。
社會體制改革要以民生建設為基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歸根結底要表現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因此,社會體制改革絕不能脫離民生建設空談改革,恰恰相反,衡量社會體制改革成敗的標準,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否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社會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社會體制改革要注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改革發展穩定始終是現階段我國要處理好的最重要的關系。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人們期盼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更加美好光明的未來,也期盼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在社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解決當前多發頻發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除了要加強社會管理,還必須在社會管理體制、社會管理方法、社會管理技術上有所創新,這是社會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