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觀大勢、謀大事,履新百日,為中國贏得下一個十年而銳意進取,通過實踐詮釋中國外交新理念,展現中國廣闊的國際視野與胸懷,編織中國與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以及多邊舞臺的立體外交經緯。面對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中國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更具全球視野、更富進取意識、更有開創精神,主動塑造多支點新外交,旨在為“中國夢”創造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這必將成為“兩個一百年”目標下中國外交的內在驅動力。
〔關鍵詞〕多支點外交、新布局、中國夢
〔作者簡介〕阮宗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觀大勢、謀大事,履新百日,為中國贏得下一個十年而銳意進取。北京已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外交舞臺之一,走出去與請進來穿插進行,大小兼顧、遠近并重、起承轉合、寓意幽遠。中國大外交開篇之作精彩紛呈,各方均試圖從中探尋中國新外交的密碼。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通過外交實踐詮釋中國外交新理念,展現中國寬闊的國際視野與胸懷,編織中國與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以及多邊舞臺的立體外交經緯。面對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6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善于“觀大勢、謀大事”,要求中央政治局要“善于把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大勢,善于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內大勢”,并特別指出要“營造穩定周邊環境,處理好大國關系”。[1] 在此思想指導下,中國積極推行多支點新外交,開拓進取,“不斷采取新舉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氣象,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更具全球視野、更富進取意識、更有開創精神”。[2] 其目的在為“中國夢”創造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這必將是“兩個一百年”目標下中國外交的內在驅動力。
一、多支點新外交初露端倪,布局日益完善
綜觀三個多月來的外交實踐和言論,中國新領導人面對新形勢,主動進取,展現出更寬廣的國際視野與胸懷。中國多支點外交輪廓日漸清晰,布局日益完善,呈現嶄新局面。
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連續成功出訪,外交日程密集高效,開局良好。美國、歐洲、亞洲、美洲、非洲等國領導人、高官接踵而至,中國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互動頻繁。
3月22日至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出訪,赴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及金磚國家領導人同非洲領導人對話會。4月初,中國成功舉辦博鰲亞洲論壇,群賢畢至。墨西哥總統培尼亞、芬蘭總統哈洛寧、贊比亞總統薩塔、秘魯總統烏馬拉、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緬甸總統吳登盛、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新西蘭總理約翰·基、柬埔寨首相洪森等多國領導人訪華。隨后,法國總統奧朗德、莫桑比克總統格布扎來訪。5月19日至27日,應印度共和國總理辛格、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政府、瑞士聯邦主席毛雷爾、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默克爾邀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上述四國進行正式訪問。
5月31日至6月8日,習近平應邀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達黎加、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并赴美國參加中美元首會晤。這是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外交上開拓局面、完善布局的又一重大行動,在太平洋彼岸刮起了一場“習式旋風”。而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不拘一格的莊園會晤,著眼于為中美關系的發展規劃藍圖,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堪稱中美交往史上的一個創舉,舉世矚目。
(一) 打造“好鄰居”
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變化,首先反映在與鄰居們關系的變化。[3]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陸上鄰國14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鮮、越南、老撾、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俄羅斯兼具大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重屬性,在中國外交布局中地位獨特。由于互為最大鄰國,互為戰略依托,中俄走近的動力主要源于兩國自身發展需要。中俄雙方均把對方的發展視作機遇,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內涵不斷豐富,水平不斷提升,合作潛力巨大,在投資、能源、高科技創新等領域尤為突出。目前,中國正以俄羅斯為主要供應方,打造東北方向的能源進口戰略要道。
4月7日,習近平會見柬埔寨首相洪森時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中柬友誼經受住了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兩國是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更是好兄弟。洪森表示,柬埔寨致力于國家穩定和發展,希望同中國加強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是柬埔寨的政治選擇。柬方將繼續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堅定支持中方。[4]
印度是中國又一個周邊大國。中印兩國人口達25億,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對印關系在中國外交全局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1世紀以來,兩國高層互動頻繁,在多邊舞臺上合作密切。李克強總理稱之為“跨越喜馬拉雅山的握手”。[5] 盡管中印之間仍存在一些鄰里之間難以避免的分歧與磕碰,但重要的是要把握友好主流,不斷排除干擾。
5月8日至9日,國務委員楊潔篪訪問蒙古國。5月1日至5日,外交部長王毅訪問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文萊,此次溝通與合作之旅,顯示出中國新一屆政府對發展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愿把東盟放在周邊外交的首要和優先位置。睦鄰友好、互利合作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的基調,但個別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發難,欲以其一己私利綁架中國與東盟關系。中方認為,目前存在的一些爭議不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問題,應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和平解決。各方應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以下簡稱《宣言》),開展并加強海上務實合作,循序漸進地穩步推進“南海行為準則”談判進程,在協商一致基礎上達成“準則”。
王毅外長訪問東盟輪值主席國文萊期間,雙方同意繼續舉行落實《宣言》高官會,并在此框架下探討如何推動“準則”進程。雙方還同意成立“準則”名人專家小組,同司局級工作組的討論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中國和東盟作為戰略伙伴完全有能力維護好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6] 6月底,韓國總統樸槿惠應邀訪華,中韓關系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二) 培育“好兄弟”
中非關系在中國外交棋局中一直占有特殊的一席。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非雙方人口加起來超過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有力推動了中非關系發展。2000年,中國和非洲國家的貿易額僅為100億美元,2012年這一數字達到2000億美元,中國已連續四年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習近平主席首訪鎖定非洲,說明中國對非洲的未來充滿信心,對中非關系的未來充滿信心。中國是非洲可靠的朋友與真誠的伙伴,中非深厚情誼經得起歷史考驗。加強中非雙邊關系與交往有助于推動國際秩序均衡發展。
5月13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莫桑比克總統格布扎時說,莫桑比克是中國在非洲的“全天候”朋友。習近平還談到訪問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布)三國的印象,“親眼目睹了非洲發展事業紅紅火火,親身體會到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熱情似火。非洲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大陸,是國際上一支不斷上升的重要力量。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非洲促進和平與發展的努力,愿同非方攜手為共同實現發展振興而團結奮斗。”[7]
(三) 經營“好伙伴”
金磚國家志同道合,團結協作勢頭不減。2011年中國在三亞主辦金磚國家峰會時,南非首次受邀參加,使金磚國家鑲上了非洲之星而熠熠生輝。金磚國家國土面積約占世界的26%,人口占世界的42%,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20%,貿易額占全球貿易額的15%。經過反復協調醞釀,2013年3月南非德班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將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外匯儲備庫、工商理事會、智庫理事會等作為會晤重點,這有利于提升金磚國家在世界經濟增長、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與影響。
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和二十國集團,都是由中國參與創立的國際機制,也是中國主要借重的國際多邊機制,對拓展中國與世界關系具有特殊意義。習近平主席充分利用德班峰會的契機,加強與一同出席峰會的印度和巴西領導人的交流互動,向國際社會發出團結、合作、共贏的積極信息。
中國國家主席首次加勒比地區之行訪問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為中特兩國傳統友誼增添了新的內涵。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時,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為我國投下難能可貴的一票。哥斯達黎加是我國在中美洲的唯一建交國,雖然建交時間只有短短6年,但兩國關系發展良好,習近平主席的訪問必將促進兩國關系的深化。
墨西哥是世界文明古國、拉美地區大國、新興市場國家,也是諸多國際機制中的重要成員。自2012年培尼亞政府執政以來,中墨關系面臨嶄新機遇。2013年4月6日,習近平在海南同來訪的培尼亞總統會談時表示,雙方要加強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重要多邊機制中的磋商和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培尼亞表示,這次訪華的目的是借鑒中國成功經驗,加強友好合作,尋求共同發展。墨方愿同中方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積極推動兩國以及拉美和亞洲國家合作。[8] 習近平主席訪墨期間,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中說,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使中墨關系能夠在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大舞臺上不斷發展;“發展中墨關系既要著眼雙邊合作,更要面向世界。”[9]
習主席此訪還推動了中國與廣大拉美國家的關系,產生了重要的輻射作用。習近平在訪問期間,還會見了拉美多國領導人,包括圭亞那總統拉莫塔爾、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理斯潘塞、牙買加總理辛普森-米勒、巴哈馬總理克里斯蒂、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等,表明了中國重視發展與加勒比地區國家關系的立場。5月8日至16日,李源潮就任中國國家副主席后的首次外訪就選擇了阿根廷和委內瑞拉。總的來看,中拉貿易額發展迅速,從1990年的22.9億美元發展到2012年的2612.43億美元,在22年間增長100多倍。今天,中國已成為拉美國家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拉美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海外投資目的地之一。習主席的訪問將大大加速雙方在經貿、能源、礦產、基礎設施建設、高技術等領域的多元合作。
(四) 結交“好朋友”
中國左右開弓,廣結善緣。5月初,中國邀請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統內塔尼亞胡訪華。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舉行會談時,提出中方關于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四點主張:堅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巴以兩國和平共處這一正確方向;將談判作為實現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徑;堅持“土地換和平”等原則不動搖;國際社會應該為推進巴以和平進程提供重要保障。[10]
歐洲是國際政治和經濟的重要力量,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一直支持歐盟應對歐債危機的努力,希望歐洲盡快走出危機。這既符合歐洲利益,也符合中國利益。4月25日至26日,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他認為,此訪不僅鞏固和加強了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也為雙方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法方致力于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礎上加強同中國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將采取切實措施便利雙方人員往來和各領域合作,促進相互投資,為中國企業來法投資創造更好條件。[11] 5月23日至27日,李克強總理訪問瑞士與德國,有力地加強了中瑞、中德雙邊關系,特別是中瑞兩國經過三年多的談判達成了自貿協定,瑞士成為歐洲大陸和世界經濟20強中,首個與中國達成自貿協定的國家,顯示中國將繼續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并把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作為對外開放的關鍵舉措。訪問德國期間,李克強積極做好德方工作,通過表明反對歐盟對中國光伏、無線通信設備等產品進行的“雙反”調查的立場,再次重申了中國主張通過對話磋商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堅定維護世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12]
4月7日,習近平會見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宣布中澳構建相互信任、互利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習近平說,中澳要把對方作為戰略性、建設性合作伙伴,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構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合作共贏的新型國家關系。希望兩國加強溝通,擴大合作,加快推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實現貿易、投資多元化,將中澳關系推向新的高度。中澳同處亞太地區,當前,亞太國家最關心的是穩定和發展。中方希望有關各方珍惜來之不易的良好發展勢頭,堅持東亞合作大方向,聚焦發展問題,增進互信、團結、合作。中澳兩國應在這方面做出表率。[13] 吉拉德表示,澳大利亞致力于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同中國發展相互信任、互利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相信兩國建立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將提升雙邊合作水平。澳方希望成為中國穩定可靠的資源供應國,同時拓展雙方在農業、金融服務業等領域的合作,擴大相互投資,爭取早日締結雙邊自貿協定。澳方愿加強兩國人文交流,增進相互了解。澳方希望同中方保持溝通和協調,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