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核心期刊 > 論點摘錄 > 正文

張晉藩:治官需先察官

核心提示: 監察制度產生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內容豐富,歷史悠久,連綿兩千余年,為封建國家的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雖然我國古代監察制度具有歷史的局限性,但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了解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對于今天的制度建設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制度由人來設計、制定,也由人來執行和遵守,歸根到底是為人服務的。而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制度之下,按制度設定的規程或范圍行事,受制度的激勵或限制。在制度與人的關系中,人是主動因素,也是可變因素,而制度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核心是用制度管人。管住了人,也就管住了權和事。

在我國古代,就有一項以官為對象、以察官治官為主要目標的制度,這就是監察制度。它產生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內容豐富,歷史悠久,連綿兩千余年,為封建國家的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雖然我國古代監察制度具有歷史的局限性,但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了解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對于今天的制度建設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監察制度的產生與古代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聯系。據《史記》記載,戰國時期官僚制度逐漸取代世卿制度,監察制度也隨之產生,出現了執掌監察、整肅百僚的御史官職。自戰國至晚清,監察制度經歷了兩千余年的發展歷程。漢武帝時,劃分天下為十三部監察區,每部設部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地方長吏與豪強勢力。唐朝建立一臺三院的監察體制,中央設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關,下設三院,分管百官、朝儀、巡按。明朝建立以后,改御史臺為都察院,特別重視御史巡按地方,將全國劃分為十三道監察區,定期或不定期派御史巡按監察。清朝在關外肇基階段便建立了都察院,入關以后監察制度基本沿襲明制。

概括起來,監察官的主要職掌有幾點:一是維持朝廷綱紀,確保國家活動得以有序運轉;二是糾彈官邪,即糾舉彈劾違法失職的官吏,維持吏治;三是監察政務,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個監察網絡,幾乎涵蓋國家的各項主要活動,以行政監察與司法監察為主;四是向中央薦舉地方廉吏與人才。監察官員的品級不高,一般為八品官,但可監察地方長吏以及朝官;他們是天子耳目,既可以向地方宣傳朝廷旨意與德化,又可把地方形勢、吏治狀態、農業豐歉等及時上奏朝廷,便于朝廷決策。監察官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約束官吏權力的濫用,通過彈劾違法失職官吏來整肅官僚隊伍,通過巡按地方來溝通朝廷與地方之間的聯系,是整個國家機器運轉的調解器與平衡器。正因為如此,明太祖說,“中書政之本,都督府掌軍旅,御史臺糾察百司,朝廷紀綱,盡系于此”。

古代監察制度歷經兩千余年而未斷,是察官治官的典范,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歷史借鑒:

其一,監察制度需有法。我國古代的監察法是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定著監察官的職掌與活動原則、據以察吏的法律根據等。早在漢武帝時,為便于刺史監郡,就制定了《六條問事》,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監察法。《六條問事》確定以兩千石高官與強宗豪右為監察重點。至唐朝,隨著官僚制度的發展,其所制定的《監察六法》規定凡是品官均在監察之列,還規定了對德行孝悌的上報內容。至清朝,制定的《欽定臺規》共八卷二十二目,可以說是集監察立法之大成,是一部完備的監察法典。

其二,監察官有較高任職要求。正是由于監察官乃察官之官,又稱為風憲官,發揮著糾正風紀、維持國家大經大法的重要作用,因此對其任職條件較高。一是需要較高的文化素質,常是科舉出身。二是重視思想品質,以剛正嫉惡為選任標準。如唐高祖時,以萬年縣法曹孫伏伽誠直,指陳得失,無所回避,升為侍御史。三是必須有實際的施政經驗。唐時,不經歷州縣官的任職不得為監察官;明朝規定,只有經任兩任縣令者方可為御史。

其三,歷史表明,監察制度對于維持國家綱紀、糾正官邪,保證官僚隊伍的整體素質,養成“彰善癉惡”的官場風氣起到了積極作用,是封建專制制度自我調整、自我改進、自我補救的重要措施。為了強化國家治理,需要治官;而治官必須察官,察官尤依有法。這些在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中都得到了體現。

(作者為著名法律史學家、中國法律史學會顧問)

[責任編輯:肖潔]
標簽: 張晉藩   從嚴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