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宏觀經濟走勢表明,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歷史拐點,經濟增長開始進入8%左右的中速增長階段。在此背景下,如何統籌兼顧,解決好短期與中長期的矛盾?如何客觀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與結構性矛盾?如何處理好政策拉動與結構性改革的關系?從現實情況看,至少有六個問題需要深入討論。
穩增長:重在經濟轉型還是政策刺激?
穩增長不是保增長。穩增長,重在統籌當前與長
遠,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問題在于,面對經濟增速下降,經濟政策的重心是以短期的經濟刺激為主,還是以中長期的經濟轉型為主;是短期的穩增長還是中長期的穩增長?應當說,未來幾年我國的經濟增長正處在全面性的歷史拐點。這就需要以轉型與改革推動國內發展方式轉變,釋放中長期經濟增長空間。
投資消費嚴重失衡,投資的邊際產出效應明顯下降,結構調整進程緩慢,政策刺激的效應難以達到目標。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很難通過短期的政策刺激得到有效解決。對于當前的經濟下行態勢,許多人寄希望于第二輪4萬億投資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從財政政策看,原來4萬億投資所產生的刺激效應只維持了兩三年,而且使投資過剩的負面效應逐漸凸顯。從貨幣政策看,目前變化的頻率比較快,但同以往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刺激效果相比,其作用并不明顯,可操作的空間也不大。就是說,經濟增長處在“轉變”的背景下,難以通過短期宏觀政策調整實現中長期持續增長的目標。為此,需要把適度的政策刺激與有利的經濟轉型相結合,并且把重心放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上。當前,如繼續堅持政策刺激為主,不僅無助于解決中長期結構性矛盾,還有可能使矛盾進一步積累和加劇。
高增長、低通脹開始成為歷史。由于結構性問題,比如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外部市場的萎縮,低成本擴張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開始由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進入8%左右中速增長的新階段。未來10年,經濟增長若能保持在8%左右已經是比較理想的。我國經濟運行正處于投資出口主導模式向消費主導模式轉變的歷史拐點。我國從生存型階段進入發展型階段,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與人的自身發展相關的教育、醫療、旅游等成為多數家庭消費支出的主要部分,發展型消費比重在逐步提高。在這個特定階段,消費將逐步取代投資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
市場環境的深刻變化留給經濟轉型的時間、空間十分有限。從國際環境看,歐美市場的萎縮是一個中長期趨勢,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從國內市場看,投資拉動動力減弱的同時,消費一時難以取代投資成為新的增長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加快經濟轉型至關重要。“十二五”期間如果不能初步實現從投資出口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變,不但經濟下行的風險無法得到有效的克服,由經濟下行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都會急劇放大,處理不好,可能會出現某些災難性的后果。
消費需求釋放:能否支撐未來10年8%左右的增長?
我國未來10年的經濟增長前景,取決于消費主導經濟轉型的實際進程。如果轉型與改革安排得當,我國城鄉居民巨大的消費需求潛力有望得到全面釋放。在歐債危機背景下,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仍處于上升通道,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擁有巨大的消費需求這個突出的優勢。為此,盡快建立與消費主導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啟動國內消費大市場,有可能保障未來10年8%的增長速度。
未來10年,我國消費率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與歷史相比,消費率還有15~2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最終消費率為62%左右,居民消費率50%左右;現在,最終消費率只有47.4%,居民消費率只有33.8%,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尤其是金磚國家相比,相差近20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30個百分點左右。2010年12月1日,筆者在紐約參加由美國經濟委員會組織的美國經濟再平衡國際論壇,并作了題為《走向消費大國的中國》的演講,美國人問我:“你這個判斷什么時候才能實現?”在我看來,一個近14億的人口大國由生存型階段邁向發展型新階段,是史無前例的大事。未來10年,中國經濟將迎來消費的黃金時期,按照年均實際消費需求增長10%左右的速度計算,我國潛在居民消費需求將由2011年的16萬億增長到2020年的45~50萬億左右。中國在不遠的將來會從世界工廠變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將會對世界的經濟增長和世界經濟的再平衡作出巨大貢獻。
城鎮化的發展有巨大的空間。城鎮化是支撐消費釋放的最大潛力所在。我國的城鎮化從2001年的37.66% 提高到2011年的51.37%,年均提高1.37個百分點。預計城鎮化率在未來5~10年至少還有10~15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 到202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有望達到62%~63%。
服務業的發展有巨大的空間。2010年,我國服務業比重只有43%,遠低于世界70%的平均水平。未來10年,政策調整與體制改革到位,服務業有可能提高10~15個百分點左右。2011年我國居民休閑消費規模超過2.8萬億,等于全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15.3%。社會的需求結構變化必然帶動服務業的發展。
改善城鄉居民消費預期有很大的空間。實現消費主導的國家,大都有比較好的社會福利制度。例如,澳大利亞的藍領工人發周工資,一到周末餐館等消費場所大都爆滿。安全而有保障的社會福利制度,使他們可以放心實行當期消費,既能增加消費意愿,又能提高消費能力。我國如果能夠實現到2020年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目標,將明顯改善居民消費預期,提高消費率。與此同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如果能夠盡快出臺,將有助于提高老百姓的消費水平和能力。
消費需求能夠支撐未來10年8%左右的增長。依據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測算:如果潛在的居民消費釋放程度達到80%以上,能支持未來10年8%~9%的經濟增長速度;如果潛在的居民消費釋放程度達到70%左右,能支持未來7%~8%的經濟增長。收入分配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鎮化如果有大的突破,年均增長速度完全可以達到7.5%~8.2%。正如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也是今年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