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國際觀察 > 正文

兩個仍在調試彼此相處方式的大國(3)

——中澳經貿合作現狀與前景透視

貨物貿易品種單一,貿易摩擦正在增加。2011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額為440億澳元,幾乎占中澳雙邊貨物貿易的一半,由此可見,中澳貿易結構未能實現多元化。同時,兩國貿易摩擦正在增加。2013年2月12日,澳大利亞海關和邊境保護署正式立案對來自中國、印尼、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的熱軋鋼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同時發起反補貼調查。我國鋼產品近年來頻頻成為歐美等國貿易保護大棒揮舞打壓的對象,2013年2月6日,即在此次對中國熱軋鋼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不到一周之前,澳大利亞海關與邊境保護署剛剛公布對中國鍍鋅板和鍍鋁鋅板反傾銷調查的初裁,初步認定澳國內產業遭受實質性損害,有足夠依據支持發布反傾銷稅公告。近年來,歐美國家經濟復蘇遲緩,鋼鐵業也持續承受著經濟負面壓力,因此類似的貿易摩擦恐怕還將頻繁發生。

澳大利亞在其他領域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也日益明顯。在中澳雙邊貿易中,中國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初級產品,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澳為保護本國競爭力較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服裝),而對該類進口產品實行高關稅、進口配額和非關稅壁壘,對農產品進口實行嚴格的動植物檢疫標準(SPS)。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又十分強調中方對他們開放農牧產品、金融等服務業市場,并對知識產權保護提出很高要求。這些都為貿易談判設置了障礙,也是中澳自2005年啟動自貿區談判以來,談判已進行了18輪但始終未能取得重大進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農產品貿易方面,澳大利亞動植物檢疫標準正在成為我國農產品進入的壁壘。中國農產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等很多都是采用木質材料包裝,但這些木質材料無法通過澳大利亞近乎苛刻的動植物檢疫標準而遭到退貨或銷毀。

澳大利亞對華投資增長緩慢。澳大利亞對華投資始于1979年,是最早進入中國進行投資的國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澳大利亞對華投資僅次于香港、美國和日本,居中國外來投資的第四位。從80年代中期開始,澳大利亞在中國的投資地位由于韓國、新加坡等國的后來居上而一路下滑。20世紀9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對華投資雖在數量上有較大增長,但在中國外來投資中所占的比重卻在下降,位次不斷后移,1992年下降到第6位,1995年下降到第9位,1998年下降到第15位。到2010年底,澳大利亞對華投資按實際使用金額排序,已經下降到20名之后。

中澳經濟關系前景展望

盡管存在諸多障礙,但兩國經濟貿易各具優勢,互補性強,具有較強的互利合作發展潛力,中澳經濟關系具有較為樂觀的發展前景。

正如前面所述,澳大利亞豐富的礦產品、能源產品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所急需,中國的大量加工產品需要天然資源和能源的進口,過去10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大大推動了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而澳大利亞是自然資源和能源的主要供應國,并在節能技術、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等方面獨具優勢,因此自然成為中國重要的合作伙伴。澳大利亞是中國主要的大宗商品來源國,澳產鐵礦中的逾六成出口中國。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來澳投資資源類項目,這有利于澳中經濟持續增長。澳大利亞是發達經濟體中的資源大國,中國是新興經濟體中的制造業大國。這種高度互補性決定了兩國在資源、能源產業的長期合作潛力依然巨大。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小麥、糖、鋁、有色金屬等傳統初級產品在中國有很大市場;而中國向澳大利亞出口的紡織服裝、鞋、玩具等產品價廉物美,深受澳大利亞消費者的青睞,已成為澳大利亞進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機電產品作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雖然對澳出口已超過服裝等傳統產品上升為第一位,但在澳大利亞整個市場份額中仍然占很小的比重。根據澳方統計,澳機電產品的進口市場規模每年在450~470億澳元,中國產品占其進口市場的份額還不到5%,因此,要使我國對澳出口上新臺階,必須悉心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擴大機電產品對澳出口,特別是辦公設備和運輸機械、家用電器、個人計算機等產品對澳出口具有很大潛力。此外,近年來,澳大利亞人的消費習慣正在逐步發生變化,食品進口增長較快,而中國僅占其進口總量的3%。因此,中國食品對澳出口也具一定的增長潛力。

兩國在服務業、制造業等領域的合作同樣應有所作為。金融是中澳新的熱點合作領域,2012年3月,澳大利亞聯邦儲備銀行(央行)已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了300億澳元的貨幣互換協定。2012年10月,澳大利亞公布的《亞洲世紀中的澳大利亞》白皮書稱,將在2025年前實現澳元和人民幣的直接結算。白皮書指出,允許澳元與人民幣直接兌換是政府進一步優先考慮的行動。實現澳元與人民幣的直接結算意義重大,因為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和出口市場,澳元和人民幣直接結算意味著不再需要使用美元作為轉換貨幣,中澳商業成本將降低,匯兌風險將減少。近年來,澳大利亞主要銀行在華業務活躍,其中澳新銀行已在中國四座城市開辦了6家分行。澳大利亞的銀行、法律事務所、保險公司、會計事務所、信息管理和醫療服務機構都在中國發揮積極作用。對于金融、保險、商業物資、外貿、鐵路與公路貨運業務、市政公用企業以及電信等服務貿易行業,目前是澳商高度關注的投資領域,也是澳大利亞急欲打入中國的主要領域,澳大利亞的建筑設計、金融、電信和保險業都在雄心勃勃地進軍中國大市場,可望在更加開放的中國市場中分得一杯羹。我國企業也正在逐步走向澳銀行、運輸、房地產、旅游等市場??梢灶A計,雙方在服務領域的合作前景樂觀。在制造業方面,近期中資企業已與博思格鋼鐵公司、邁高乳品公司、古德曼菲爾德乳品公司建立起合作關系。

兩國在新能源方面多有合作,目前已建立起耗資2000萬澳元(約3080萬美元)的清潔煤炭技術項目,從而使得兩國有機會在節能、減排方面進行深入合作。目前,全球低碳產業的產值已經達到48萬億澳元,中澳兩國都希望在這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澳大利亞已明確今后一段時間內將在清潔能源領域投資1000億澳元,而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太陽能板的生產國,“十二五”期間,中國還計劃建立碳匯市場,并以包括廣東在內的重要的省份和城市作為試點。這意味著在中澳經貿合作關系中,未來最有經濟潛力的行業毫無疑問是清潔能源。因此,未來雙方不僅要加強在傳統能源領域的合作,更要加強在新能源、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在低碳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綠色農業等方面加強合作。澳大利亞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太陽單位面積輻射量,是全球最適宜建設太陽能發電站的國家之一。澳大利亞計劃到2020年使本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例上升至20%,而目前,這一比例僅為10%,且2/3為水力發電。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不僅羊毛產量世界領先,而且還是谷物、乳制品、肉類、糖和水果的重要供應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羊毛購買國,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羊毛供應國。1949年中國與澳大利亞就有羊毛貿易往來,至今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作為兩國之間主要的貿易產品之一,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采購澳毛數量不斷攀升,排名躍居第一。21世紀以來,中國每年進口的澳大利亞羊毛約占澳毛出口量的80%。澳大利亞在土壤肥力、牧草生產和莊稼收獲方面技術與設備先進,可鼓勵其在我國投資,建立糧食生產基地。澳大利來在水產養殖、水果和蔬菜種植以及在畜牧業、奶制品加工等諸多領域很有優勢,我國可與其聯合投資,發展高附加值農業。此外,可鼓勵澳資企業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外向型農業的投資,鼓勵澳資企業進入生態、水利、交通、能源、旅游、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開發項目。此外,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永久性牧場占國土面積的54%,土地價格低廉,適合我國企業開展種植和養殖業,已有五家中資公司投資養殖和種植業,在農業開發方面進行了可喜的嘗試,應鼓勵更多中國企業到澳大利亞進行農業資源的開發。中澳1984年就簽署了農業合作協議,2012年6月,雙方共同完成了《中國與澳大利亞關于加強農業投資與技術合作聯合研究報告》,2011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澳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今后中澳農業投資與技術合作前景廣闊。

基礎設施合作蓄勢待發。澳大利亞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與出口相關的基礎設施,諸如鐵路、港口運輸系統、變電網系統、高速公路等的發展遠遠跟不上迅猛發展的出口產業的需要,而且澳大利亞的基礎設施老化現象日益嚴重,已成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瓶頸。澳政府已經意識到基礎設施落后給澳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阻礙,有意改善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澳聯邦政府先后出臺了《港口發展戰略》與《基礎設施改革與發展計劃》,歡迎海內外資金參與澳基礎設施建設,未來三年內,在澳有上千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商機。中國企業在對澳大利亞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有許多優勢:承攬大型項目的能力強;企業業務領域廣,在各類建房、交通運輸、水力電力、通信等方面具有優勢;擁有經驗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隊伍,又有充足的資金。2012年4月,時任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訪澳期間簽署了《關于加強基礎設施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兩國在基礎設施領域開展合作包括規劃設計、管理咨詢、工程建設、運營和設備供應等。《備忘錄》為兩國企業合作搭建了政府平臺,必將推動中澳基礎設施領域合作邁上新臺階。

中澳兩國已明確了未來經貿合作的重點方向,包括建立能源資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加強交流協作,擴大產業合作領域,完善貿易投資合作機制等??偟恼f來,中澳經貿關系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從中澳雙邊經貿合作的規模來看,總量水平仍然不高,與兩國實際需求和經濟實力并不對稱。兩國政府應堅持開放、非歧視的政策,共同為雙方企業創造有利于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中方也多次呼吁,希望澳方為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中國各類企業赴澳投資提供便利。中澳經貿合作有很大的互補性,雙方合作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相信在兩國政府和工商界的共同努力下,中澳經貿關系一定會在傳統友好基礎上得到更大的發展,雙方經貿合作的前景將會更加廣闊、更加富有成效。

注釋

1 中國商務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2001年、2002年。

2 “中澳年貿易額超400億美元”,印尼《國際日報》,2008年9月4日。

3 “澳大利亞近期批準一批中國在澳投資項目”,新華網,2009年11月1日。

4 駐澳大利亞經商參處:“2012年澳中貨物貿易總額突破1200億美元”,2013年2月8日,http://au.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302/20130200026050.shtml。

5 “澳大利亞在華投資增長迅猛”,《中華工商時報》,2012年11月2日。

6 8 中國商務部:《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澳大利亞》,2011年。

7 “賈慶林:增進相互理解 深化互利合作”,《人民日報》,2011年4月8日。

9 “2010年底中國對澳直接投資總量排名第四”,中國商務網,2011年5月11日。

10 18 張小軍、岳冉冉:“澳大利亞高官呼吁理性對待中國投資”,新華網,2012年9月25日。

11 “中國在澳大利亞投資翻番”,國際在線(北京),2012年9月4日,http://money.163.com/12/0904/09/8AI2IS9N00253B0H.html。

12 ASB. Year Book Australia 2003, P129.

13 “澳部長強調中國對澳資源、投資、旅游業重要性”,新華網,2013年3月13日。

14 “澳大利亞旅游局啟動亞洲推廣新攻勢”,《中國旅游報》,2012年9月7日。

15 “英報:澳經濟成功源于與中國經貿關系緊密”,《經濟參考報》,2011年2月23日。

15 “澳洲欲在中國服務市場‘掘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門戶網,2012年10月10日、2013年1月20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l/201210/20121008375163.html。

17 “澳躍升全球第12大經濟體”,《澳洲日報》,2012年10月11日。

China and Australia: Learning How to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Th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s of Sino-Australian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u Chongbo

Abstract: Since China and Australia established diplomatic ties more than 40 years ago, their relations have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Specifically, bilateral trade has hit record highs, mutual investment has grown constantly, an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has been fruitful. Thei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is highly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Moreover, the two governments als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As such, their economic relations till hav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and they need to tap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cooperation. But in terms of the size of thei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the total volume is not large, which does not meet their actual needs or match their economic strength. The two governments should adhere to an open, non-discriminatory policy and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fair competition for the enterprises from both countries.

Keywords: Sino-Australian economic relations, investment,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quo, future trends

【作者簡介】

吳崇伯,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導。

研究方向:亞太地區財政與金融、東南亞經濟、印度尼西亞政治與經濟。

主要著作:《當代印度尼西亞經濟研究》、《澳大利亞對華投資:現狀、特點與對策思考》(論文)、《澳大利亞的金融改革之路》(論文)等。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大國   兩個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