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指導價值
從馬克思主義和諧觀、歷史觀、世界觀以及主體性理論等視角解讀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有助于明確馬克思理論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指導價值,有力地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目標的盡快實現。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指導價值。相對于城市的建設、經濟發展,廣大農村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居住環境、配套設施以及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的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受到了其它國家的巨大沖擊,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呈現出進一步拉大的趨勢,甚至在部分地區,二元城鄉經濟結構不僅沒有得到改善,還呈現出“兩極化”的發展態勢。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同步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而且農村居民經濟收入的相對減少也導致他們的購買力出現下降,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乃至于宏觀經濟的發展。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世界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要實現這一崇高的目標,必須消除城鄉二元經濟差別。③
當前,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如果不能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那么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崇高目標就根本不可能實現。因此,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新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首要任務,也是在實踐中履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發展特色農業、集約型農業。農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因此,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要切實抓好農業生產。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力度,推廣種植新型、高產的農產品,提高農村居民農業種植的技術水平,發展集約型農業,以實現全面提升農業產出效益的目標。同時,要重點發展特色農業,挖掘農業的潛力。由于我國土地資源十分匱乏,尤其是耕地資源更是十分有限,通過深度挖掘農村耕地的潛力,可以提高單位面積土地上產物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另一方面,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以及其它工業,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工業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農村地區,特別是在鎮駐地,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將加工這一增值環節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留在“農村”。而工業的發展又可以積累大量資金,使廣大農村地區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業中去,如此,技術型農業、科技型農業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就有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簡言之,農村經濟建設就是要注重效益、生態并重,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行性。④
馬克思主義主體性理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指導價值。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理論的論述、強調的人的“實踐”價值,對于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首先,必須肯定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主體性。農民是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主體,而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實現、維護以及發展好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這就決定了農民必定是新農村經濟建設的直接受益者、最終受益主體。因此,新農村經濟建設固然離不開政府的指導、引導,但是絕對不能忽視農民參與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決定性作用,要從思想上、工作中把農民放在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主體地位,創造有利的環境,調動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以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目標的盡快實現。如果廣大的農民群眾被動地參與到經濟建設,農村經濟建設的效率就會比較低,新農村經濟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也會需要更長的時間。
其次,激發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新農村經濟建設中農民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必須激發農民的能動性、創造性。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目標的實現,首先必須要農民了解新農村建設內涵、最終目標以及最終利益獲得群體,讓農民知曉經濟建設是與農民的切實利益密切相關的。只有激發、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新農村經濟建設的熱情,我們的新農村經濟建設才具有了更可靠的基礎性保障。當然,新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也不能忽視農民的選擇性,只有農民明確了想要什么、如何實現目標,經濟建設才具有了必備的“人力資源”。相比能動性、選擇性而言,創造性是農民主體性的最高階段的表現,發揮農民的創造性作用,農民的創造性精神、創業意識能夠推動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進程。新農村經濟建設目標能否實現,關鍵是取決于能否發揮農民的主體性,只有讓廣大的農民群眾稱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主體,他們才能夠更好地享受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成果。⑤
最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載體,尊重農民的自主權利,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農民主體性的發揮與其全面發展是分不開的。事實上,人的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新農村經濟建設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保障,而人的全面發展又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以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為載體,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自主權利,使他們能夠主動、自主地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中去。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農村群眾的主體性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的體現,只有廣大的人民群眾真正地意識到自己才是新農村經濟建設、實踐活動的主體,才能夠承擔起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任,然后通過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去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勞動技能水平,從而促進農民群眾自身實踐能力的全面提高。
因此,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發揮農民的主體性,并將其作為人的全面發展、人性發展的主要標志,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以及政治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馬克思主義和諧觀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指導價值。馬克思關于和諧觀的論述對于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經濟建設目標實現的途徑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