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航業在現有規制下的企業競爭戰略選擇
近年來,我國民航業快速發展。到2006年,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伴隨著民航業的穩步發展,我國對民航業放松規制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強。然而我國航空公司在相對放松管制后的發展路線卻沒有走歐美發達國家民航業市場結構調整所遵循的模式,最終形成以三、四家大型民航企業為主,一兩個大型低成本企業和一些小型低成本企業為輔的市場格局。究其原因可以認為是我國民航業市場經濟環境尚未正式形成,眾多企業競相參與競爭的形勢還只是一種“模擬市場競爭”格局,缺乏真正有效的市場主體。筆者認為,在現有規制下,民航業企業競爭戰略選擇應該從市場干、支分層,航空貨運市場和合并重組三方面考慮。
分層競爭。鑒于民航業具有網絡經濟和規模經濟特征,將民航業市場劃分為區域性市場內部和區域性市場外部,相應地構建分層競爭格局,有利于促進航空公司之間形成更加理性化的競爭。長期以來,干線市場都是我國大多數民航企業的競相決逐的戰地,支線市場卻難以引人注意。因此對于中小型民航企業而言,考慮重點構建各自的包括支線航空在內的航線網絡,有利于企業實現健康持續發展。通過這種分層競爭,大企業集中精力參與干線市場競爭,鞏固已有優勢為參與國際航運競爭做準備;而中小企業則發揮經營機制靈活的優勢,及時調整競爭策略,著力發展支線航運填補市場空白。借助有效的支線、干線分工,中小航空企業為大航空集團無縫隙輸送支線客源,形成不同規模航空公司長短客運中優勢互補。
發展貨運市場。據統計,2005年到2011年,快遞行業增長3.16倍,而同期民航貨郵運輸量增長僅為1.8倍。顯然,在過去的幾年里,民航貨郵運輸量沒能與快遞行業同步增長,我國航空貨運亟待發展。盡管行業內已有部分企業意識到這一市場供給存在巨大空白,開始轉變觀念向貨運調整,但因為全貨運飛機數量不多,航空貨運大多利用航空公司飛機腹艙。因此,航空公司經營發展除了擴大規模和布局網絡之外,還可以考慮通過吸收物流、快遞公司延伸地面服務,形成一體化產業鏈,并最終從傳統的貨運承運人向現代物流集成商轉變。
合并重組,整合資源。回顧近年來歐美各發達國家及地區民航業發展歷程,“合并重組”成為民航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潮流。民航總局在2005年頒布了《國內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試行)》,為航空公司重組提供了政策依據。航空公司可以根據企業發展定位,選擇有價值的企業進行并購重組,適度擴大企業規模、取得局部競爭優勢。航空公司通過合并重組獲得市場的控制能力,從而取得更強的定價權。
(作者單位: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注釋】
①張昕竹等:《中國規制與競爭:理論和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66頁。
②汪貴浦:《改革提高了壟斷行業的績效嗎?—對我國電信、電力、民航、鐵路業的實證考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12頁。
③參見《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13號,http://www.gov.cn。
責編/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