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印度,本來已經從英國殖民者手里繼承了一套盡量考慮到了區域制衡之道的國內政區劃界方案,獨立后卻因為國內
政治斗爭而徹底犧牲了上述區域制衡之道。客觀說來,英國人給南亞次大陸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政治統一,為了保證自己這份最大殖民地資產江山穩固,經驗豐富、老辣的英國殖民者在劃分印度各省和土邦邊界時不能不盡量考慮制衡之道,典型如寇松④決策1905年分割孟加拉省(盡管后來在印度社會的壓力下取消了這個決定);這些做法固然出自英國殖民者自身利益,但客觀上有利于印度國家統一,倘若獨立后的印度聯邦在確定內部各邦設置與邊界劃分時能盡量繼承這份遺產,踐行區域制衡原則,必定有助于鞏固印度的長期統一。
然而,還在英國統治時期的1920年,國大黨就將“按語言原則劃省”作為一項重要目標寫入自己的綱領。盡管印度聯邦獨立初期曾經力圖保持英治時期的國內政區劃分,但國內政治運動和動亂不久就改變了這一切,今天的印度國內一級政區基本上是按照語言原則劃分的,使用同一語言的居民區劃入同一個邦。即使不考慮這一原則對國內跨地區貿易發展和勞動力流動的阻礙,這樣的國內一級政區劃分在平時就不利于潛移默化地培育國民高于地方的國家認同,國民內心潛意識首先認為自己是泰米爾納德人、西孟加拉人、旁遮普人、馬哈拉施特拉人,然后才是印度人;在國家有事時,更給地方分離主義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這樣的局面,在平時也會激勵政客們的分離主義動機。統一了300年的俄羅斯——蘇聯,在1991年“八一九”事變后土崩瓦解,其民族區域自治體制實難辭其咎;在導致中亞分離和外高加索地區兵連禍結方面,蘇聯民族區域自治體制的影響尤為顯著。將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更是與區域制衡原則完全背道而馳的十足昏招。
與此同時,印度某些邦體量太大,實際上具備了獨立建國的條件,如北方邦人口接近2億,進一步加劇了上述潛在問題。
印度獨立至今尚未出現分疆裂土的大動亂,但不等于這個國家以后就不會出現嚴重的政治動蕩,更不等于它的行政體制經受得起政治大動亂的考驗而有效維護國家統一。曾經與美國并列全球超級大國的蘇聯有著300年的統一歷史,最終卻一夕解體,就向人們敲響了警鐘。實際上,早在1980年代,南印度四邦建立“德拉維達聯邦”、旁遮普獨立建立“卡利斯坦國”之類分離主義主張就曾在印度政界登堂入室。雖然英迪拉·甘地毅然出動槍桿子鎮壓了錫克人,再賠上自己的生命,平息了這一輪分離主義浪潮,但一批地方政黨仍在這一輪風潮中脫穎而出,國大黨多年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對印度而言,令人悲哀的是,即使印度統治集團內部眼光遠大且滿懷國家責任感的精英們認識到了上述風險,民族構成、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嚴重缺乏統一性的現實也使得他們無法實施治本之道,因為在這種環境下,按語言原則劃分政區天然比貫徹地區制衡原則更能有效動員群眾開展政治斗爭和競爭選票。當初,印度按語言劃分邦界是從安得拉邦打開突破口的,此先例一開,印度政府就再也無法遏制按語言原則劃分邦界的壓力,相關暴力沖突和爭端此起彼伏:1949年,老國大黨人波提·斯利馬穆盧在馬德拉斯泰盧固語地區掀起要求建立泰盧固語安得拉邦運動。1952年,斯利馬穆盧絕食58天后餓死,在泰盧固語地區引發大規模騷亂,尼赫魯在斯利馬穆盧死后第四天被迫宣布設立泰盧固語的安得拉邦。1956年1月,由于孟買邦內操馬拉地語的馬哈拉施特拉居民不滿與古吉拉特語地區繼續在一個邦內,孟買市爆發騷亂,騷亂民眾與前來鎮壓的軍警發生流血沖突,80人被打死,450人受傷,但騷亂仍未平息。3月,政府被迫讓步,決定將孟買邦分割為古吉拉特、馬哈拉施特拉兩個語言邦,隨后又在馬哈拉施特拉居民壓力下決定將原計劃作為中央直轄區、5年后再定歸屬的孟買市劃為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結果又在古吉拉特邦引起騷亂。而且,即便如此,爭奪孟買市的“贏家”馬哈拉施特拉邦與邁索爾之間也仍然為列爾高姆縣歸屬你爭我奪。
在上述事件中,斯利馬穆盧之輩未嘗不是懷著一種自認為“崇高”的目標,表現出了熾熱的獻身精神,問題是這類做法恰恰暴露出他們潛意識中地區認同高于印度國家認同。而且,經過這樣的政治斗爭,印度政治精英中不會再有多少人愿意觸動這個問題而押上自己的政治命運,對印度國家統一的上述隱患也就會一直保持下去。
注釋
劉向陽:“印度穆斯林的發展困境及政府的應對措施”,《南亞研究》,2010年第4期。
加拿大廣播公司報道,2012年12月12日。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劉放傳》。
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99年~1905年擔任印度總督。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ory Do Not Suit India's Conditions
—Reasons for the Constant Ethnic Religious Conflicts and Hidden Risks Affecting National Unity
Mei Xinyu
Abstract: Since its independence, there has never appeared any upheaval in India that aims to divide the country. But this is not equal to say that its administrative system can withstand the test of political turmoil and effectively safeguard national unity. India's ethnic and religious conflicts have been long-standing and difficult to resolve. In addition to its historical reasons, Western policy and national theory have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s on India. What is more, there is a serious lack of unity in India's ethnic composition, language and religion, which leads to the extremely wrong guiding principles for dividing domestic administrative areas after its independence. This has not only raised the business costs, but more importantly, greatly improved the long-term political risks at home and abroad, thus creating a hidden danger to national unity.
Keywords: ethnic composition, language and words, religion, religious conflicts
責 編∕楊昀赟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