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社會轉型的發展,世界各國群眾階級階層結構不斷發生新變化,如何處理好政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成為各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新時期面臨的共同挑戰。
一、 與時俱進更新群眾工作理念
牢固樹立重視群眾工作的觀念。越南共產黨、老撾人民革命黨和古巴共產黨等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強調,密切聯系群眾是黨永不干涸的源泉,必須堅決糾正官僚主義和脫離群眾的作風。在西方國家以選舉為中心的政治環境下,“群眾”這一概念更多地被“選民”概念所取代,黨群關系主要體現為政黨與選民的關系。在野黨與執政黨發展黨群關系,都是為了動員和擴大選民支持,謀求在周期性的政治選舉中取得或保持執政地位。美國共和黨、德國基民盟和日本自民黨等西方發達國家政黨普遍認為,只有建立一個“更加貼近公民的黨”才能“彌合政治與公民社會之間的鴻溝”。發展中國家的政黨也重視發展黨群關系,比如南非非國大將自身的執政比作簽署了一份“人民的合同”,黨的群眾工作是讓黨更好地扎根于民眾,讓民眾賦予黨以力量。
重視在群眾工作中維護群眾利益。在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條件下,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和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也是密切黨群關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西班牙工社黨稱,“只有那些針對選民最關切的需要和希望提出綱領的政黨候選人才是真正的主角”。土耳其正義發展黨高層領導人認為,要想贏得大選、鞏固政權,就必須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統一俄羅斯黨”也指出,提高全民生活水平,是黨聯系和爭取大多數民眾的先決條件。
不斷發展和創新政黨的指導思想。冷戰結束后,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斗爭不再成為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選舉政治關注的主題,不同類型政黨的指導思想開始從階級的意識形態分歧轉向階層的現實議題關注。隨著社會中間階層的發展壯大,淡化意識形態色彩或意識形態“中間化”,逐漸成為一些國外政黨指導思想轉變的基本發展趨勢。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國執政的左翼力量針對新自由主義的弊端,提出在拉美建設“21 世紀社會主義”的思想,主張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建立新型社會主義,贏得民眾支持。
二、 建立健全群眾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黨群對話溝通機制。一些政黨通過黨章、文件或政治決議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重視與群眾開展溝通交流,密切關注群眾的思想動向和利益訴求。通過制定嚴格的群眾聯絡工作流程,設定具體時間和任務目標,明確了黨群工作中的行為主體和責任制度。西班牙工社黨在其“三十六大”政治決議中專門設置了“與民眾社會關系及其動員”的章節,明確了黨的群眾工作的形式和渠道。英國工黨、澳大利亞工黨、南非非國大等還在黨的網站設立咨詢或問答欄目,聆聽群眾的意見和看法,并及時作出反饋,回應和解決群眾的質疑和請求。
建立健全群眾民主參與機制。國外多數政黨認為,只有不斷健全和改善群眾民主參與制度,擴大群眾直接的政治參與程度,才能保持良性互動、暢通和諧的黨群關系。法國人民運動聯盟主張直接開展人民民主協商和社會對話,與民眾“命運共擔”; 法國社會黨、南非非國大等倡導“參與性民主”,主張賦予民眾直接參與討論國事和決策的權利,“讓人民解放自己”。
革新政黨聯系群眾的組織機制。一些政黨適時調整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以分權式、開放式、引導式、扁平式運作黨組織,鼓勵和允許群眾參加黨的組織活動,加強與各類社會組織和新社會運動的聯系,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一些政黨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層次分明、功能齊備的各級民眾聯系機構,安排黨的重要領導人管理、負責。“統一俄羅斯黨”在中央一級設“黨的擁護者中央協調委員會”,在州、區兩級設“黨的擁護者委員會”,并在各級黨組織內設“公眾接待部”。
吸納社會精英與青年工作機制。社會精英和青年群體是現代社會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也是各國政黨高度重視和努力爭取的社會群體。一些政黨特別是執政黨在鞏固原有政治支持力量的基礎上,重視吸納社會精英和青年充實黨的組織隊伍,保證黨組織有新鮮血液的加入,提高黨員隊伍的數量和質量。英國工黨宣稱要努力“摒棄階級政治”,尋求跨階級合作,不僅應成為人民的黨,而且應成為“商業界和企業界的黨”。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設立青年團,通過在年輕人中招募該黨的支持者和團員等做法,協助其維持執政地位。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近年來更加注意淡化傳統的意識形態、部族和地域色彩,廣納青年和社會精英入黨,其新形象逐漸被民眾所接受,逐步實現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