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學術視野 > 經濟 > 正文

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若干問題

摘要: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以生產資料生產為第I部類,以消費資料生產為第Ⅱ部類的順序,和從第I部類的積累出發闡明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實現過程的方式表明,只有提倡勤儉節約,控制消費資料生產的超前發展,先行發展教育和生產資料生產,才能達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目的,使包括消費資料生產在內的整個社會再生產取得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雖然生產資料生產在社會再生產中占有先行地位,但從長期趨勢來看,它的生產卻是與消費資料生產以同一程度增加的。從價值和使用價值統一角度考察的擴大再生產,當然要有追加投資,否則即應屬于簡單再生產,但如果從物質生產角度考察,則追加投資并不是擴大再生產的唯一源泉。

關鍵詞: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兩大部類順序;增長對比速度;物質生產角度

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研究了宏觀經濟總量平衡和結構性問題,揭示了保證社會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的條件。我國目前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宏觀經濟總量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合理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障礙,也是經濟發展方式落后的重要表現。重新探討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對于我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試圖結合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需要,就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幾個問題做出再研究。

一、社會生產兩大部類順序問題

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是以社會總產品在價值上分為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余價值(m)三個部分,并把社會生產劃分為生產資料生產的第一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的第二部類為前提的。與前人相比,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這兩個前提,把以不變資本為代表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作為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和把生產資料生產作為第一部類、把消費資料生產作為第二部類的順序,特別突顯了生產資料生產對于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為我們探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路徑提供了理論指導。

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的原理,是馬克思在其《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批駁“斯密教條”和解決不變資本補償問題時提出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根據其價值理論,一方面正確地認為,商品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同時又斷言,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只分解為三種收入:工資、利潤和地租。這就混同了新創造的價值(v + m)和和商品的全部價值(c + v + m),即認為商品價值僅由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v + m)構成,丟掉了不變資本的價值(c)。這就是所謂的“斯密教條”。

《手稿》按“斯密教條”的思路,舉出作為個人消費品商品的12碼麻布為例,用讓其

*本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創新工程項目“經濟危機相關理論及其歷史作用研究”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課題”(項目批準號:11JZD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受到這兩個項目研究經費的資助。

它消費品行業的生產者以其產品中代表新加勞動的收入部分來購買的辦法,尋找它的價值中不變資本部分的補償途徑,一直推演到近八百個部門,結果證明靠這種辦法補償不變資本是根本不可能的。然后,《手稿》把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引入了要分析的問題之中,在探索消費品麻布的價值如何在其生產過程中的各個參與者之間分配時,在麻布、紗、織機的具體形態上,形成了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和消費資料生產部門,互相交換產品,互相補償的思想。實際上找到了消費品麻布的不變資本的補償途徑。但這種分配到最后有一個代表機器制造業的不變資本余額,總也分不盡。它表明要徹底解決不變資本的補償問題,還必須考慮不變資本生產部門之間的關系。

于是《手稿》又對機器制造業等部門的不變資本補償進行分析,指出這部分不變資本的補償途徑是,或者在本部門把一部分自己需要的不變資本以實物形式從生產中扣除出來,自己補償自己;或者不同生產資料生產部門之間進行產品交換,相互補償其不變資本、從而使從消費品的麻布等等,到生產資料的機器等等的不變資本補償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在這之后,《手稿》把在對不變資本補償問題探索時,常用麻布生產者來代表的消費品生產者改用A來代表。把生產資料生產者用B來代表,提出了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的原理。從收入同收入的交換、收入同資本的交換、資本同資本的交換三個方面,說明了社會產品的補償。[①]

社會兩大部類原理的形成過程表明,馬克思開始時對兩大部類采用的順序,和批駁“斯密教條”有著直接的聯系。“斯密教條”的主要論點是,把產品的全部價值都歸結為個人消費品的收入。探索它的錯誤,要先從消費品生產部門做起,然后才能涉及到生產資料生產部門。正按照這種順序,馬克思在《手稿》中把消費品生產部類稱為A,把生產資料生產部類稱為B,并在以后也一度沿用了兩大部類的這種順序。但我們看到,批駁“斯密教條”要解決的問題,是不變資本的補償。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的原理,是在解決不變資本補償的過程中提出的。而對不變資本補償的研究,也就是對生產資料實現問題的研究。從這個角度看,馬克思對生產資料實現問題的研究,是他制定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原理的真正起點。

因此,馬克思在開始時采用以消費資料生產為第Ⅰ部類,生產資料生產為第Ⅱ部類的順序反映了批駁“斯密教條”這個思想史上的原因,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他后來又采用以生 產資料生產為第Ⅰ部類,消費資料生產為第Ⅱ部的順序,僅從思想史角度來看,卻也是更為合理的。因為這樣才能反映出生產資料實現問題的研究,在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形成史上的地位。

弄清了馬克思開始時采用以消費資料生產為第Ⅰ部類,生產資料生產為Ⅱ部類的原因,和生產資料實現問題在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形成史上的地位以后,就可以進一步研究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第Ⅷ稿,把兩大部類的順序調整為,以生產資料生產為第Ⅰ部類,以消費資料生產為第Ⅱ部類的原因了。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闡明,社會再生產包含著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不可分割的環節。在這四個環節中,生產居于首位。他指出:“我們得到的結論并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交換和消費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東西,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為產品的分配,也是這樣。而作為生產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產的一個要素。因此,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于其他要素”。[②]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適合于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的共同的勞動過程即生產過程,做了這樣的描述:“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③]馬克思認為,這個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④]“各個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可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⑤]

這些論述表明,社會生產是伴隨勞動者的經驗、技能、智慧的發展和他們創造的生產工 具的發展而發展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構成了生產過程的直接要素,再生產就是在這兩個要素的相互結合和共同作用下進行的,但分配、交換、消費作為制約和影響生產發展的環節,也包括在再生產之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還曾設想了一個自由人聯合體的例子。從這個例子里,我們可以看到消費過程同樣包含有人的要素與物的要素:“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產品,這些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⑥]

可見,在再生產的四個環節中,生產資料屬于生產環節的要素,消費資料屬于消費環節的要素。既然在再生產發展過程中,生產與消費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但生產與消費相比,在這個過程中居于支配地位,那么,為了使再生產得以存在和發展,就必須先有生產資料生產提供的工具的帶動,然后才會有消費資料生產的跟上和也發展起來。馬克思在《資本輪》第二卷第Ⅷ稿確定,以生產資料生產為第I部類,以消費資料生產為第Ⅱ部類,并且從第I部類的積累出發,論述了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實現過程,正是以他所闡明的再生產過程四環節統一,生產占首位原理,和生產資料、消費資料在再生產中的地位為根據的。

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以生產資料生產為第I部類,以消費資料生產為第Ⅱ部類的順序,和從第I部類的積累出發闡明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實現過程的方式表明,社會再生產的發展,總是開始于勞動者的經驗、技能、智慧發展起來以后,他們制造和改變生產工具的能力增強了,使生產資料的生產有了發展。生產資料生產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社會再生產的發展。因此,要推進整個社會再生產的進行和發展,首先要有生產資料生產的進行和發展,然后才有更好的條件進行消費資料的生產,使消費資料的生產也進行和發展起來。

認識生產資料生產在社會再生產中的這種地位,對于研究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但要達到這一目的,卻要首先發展作為生產過程直接要素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創新勞動手段,不斷以更高的勞動智慧和更先進的勞動手段,更有效率地加工改造更多的勞動對象。如果總是鼓勵超前消費,以致引發奢侈浪費,并為了迎合這種需求先行擴大這類消費資料的生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目的就無法達到。只有提倡勤儉節約,控制消費資料生產的超前發展,先行發展教育和生產資料生產,才能達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目的,使包括消費資料生產在內的整個社會再生產取得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二、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增長的對比速度問題

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不僅用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順序表明了生產資料生產相對于消費資料生產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先行地位,而且討論了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增長的對比速度問題。對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有關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增長的對比速度的論述進行再研究,對于在認識到生產資料生產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先行地位以后,進而充分了解消費資料生產對生產資料生產的制約作用,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有關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增長對比速度的分析,是馬克思在《手稿》第ⅩⅩⅡ筆記本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再生產中暴露出來的特點時提出的。在那里,他闡明,在正常情況下,生產資料部類分為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的那部分產品能夠增長,應當是由于消費資料部類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的增大。但生產資料部類可以不和消費資料部類的不變資本進行交換,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因而可以不受消費資料部的障礙而直接增長。于是,就會發生生產資料部類的剩余產品相交換的情況。“但這樣一來,必要的比例遭到破壞,變成更加偶然的東西,產生了危機的新的可能性”。[⑦]這就是說,本來在生活資料生產沒有增長的情況下,生活資料部類的剩余產品應當是通過本部類內部的交換實現的,現在由于它的一部分交換了生產資料部類的不變資本,這就使的要與這一部分交換的那些消費品賣不出去,發生生產過剩。因此,生產資料部類脫離消費資料部類的發展,最終還是行不通的。

消費資料部類的特點是,它的產品中被生產資料部類作為可變資本使用的部分越大,產品中以剩余產品形式被非生產勞動者和資本家本人所消費掉的數量就越小。非生產勞動者和資本家消費得小,消費資料部類中這部分產品的生產就會停滯,這是“任何一個進行資本主義生產的民族的發展初期的發展情況。”[⑧]“隨著資本的積累,剩余產品在數量上和價值上不斷增大;因此,它的一個越來越大的部分可以以奢侈品形式進行再生產或同非生產勞動者的服務進行交換,并且它仍可以有一個不斷增大的部分轉化為追加資本”[⑨]。

由于在資本積累發展的過程中,不變資本是不斷增大的,而可變資本總要相對減少,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必然出現“在形成追加資本時,轉化為可變資本或不再進入非生產消費的那部分生活資料不斷減少;也就是說,雖然資本增長了,但非生產消費量,現存產品量不斷增加。轉化為不變資本的剩余產品量不斷增加,以生活資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剩余產品也以同一程度增加,而工人階級在其中占有的份額,即應當轉化為補充可變資本的那部分剩余產品則不斷減少”。[⑩]引人注目的是,馬克思在這里揭示了擴大再生產中,以生活資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剩余產品,要與追加生產資料“以同一程度增加”的增長對比速度。

揭示出這種增長對比速度以后,馬克思寫道:“因為——部分由于對外貿易,部分由于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余產品[比重]發生變化,——總資本在[生產者的]兩個類之間進行分配的一定比例關系,或產品各組成部分在一定地方進入再生產過程時依據的一定比例關系遭到破壞,這里就產生失調的新的可能性,從而產生危機的可能性。這種比例失調現象不僅會發生在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在再生產它們時),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之間,不變資本各部分之間,而且會發生在資本和收入之間。”[11]接著它對揭示這種增長對比速度以前已經分析過的,資本積累過程中商品生產所有權規律向資本主義占有規律的轉化過程和資本家的財富與工人的貧困一同增長的現象,做了總結性論述,提出了和《資本論》闡明的資本積累一般規律和歷史趨勢,很接近的表述。

馬克思對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增長對比速度的分析,與他關于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和 歷史趨勢的論述一起提出,說明馬克思的這個分析與他對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和歷史趨勢的認識,有著密切的關系。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一般規律和歷史趨勢的論述表明,伴隨著資本積累中資本積聚和集中的不斷發生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可變資本和勞動現役軍要不斷相對減少,但產業后備軍和資本家掌握的社會財富卻不斷增加,這樣必然出現一極是無產階級貧困的增加,一極是資本家的財富的增加的現象,促使無產階級反抗的加強和經濟危機的加劇,最終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而馬克思關于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以同一程度增加的分析,是與這個論述中包含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只能取得代表可變資本的那部分生活資料的不合理性。經濟危機的必然性的內容相一致的。可見,這個分析與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一般規律和歷史趨勢的論述一樣,有著很充分的實際根據。

應當指出,馬克思關于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增長對比速度的上述分析,長期沒有被人們注意,所以特別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我們知道,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手稿》和《資本論》中都曾提到,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生產資料將日益超過消費資料以更快的速度增長。[12]但我們看到,在所有這些地方,馬克思這個結論都是在把社會生產領域中用于生產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相比較的情況下得出的,正如列寧所說:“所謂生產資料生產增長最快,不過是指這個規律(即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增長得更快的趨勢和規律——引者注)運用于社會總生產時另一種說法而已”。[13]

那么,有沒有不用于生產領域,或不充當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呢?根據我們剛才引述的馬克思關于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增長對比速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產資料當然最終都要全部用于生產領域或在舍象除資本家和工人以外的社會其他階級的假定下,全部充當不變資本。但消費資料除用于生產領域或充當可變資本的部分以外,顯然還可以有別的部分。馬克思在《手稿》同一個筆記本比上面引述的分析稍前一點的地方,就消費資料和可變資本的關系這樣寫道:“決不應該把事情想象成這樣:似乎可變資本的量同不斷增長的生活資料的量是一回事,后者隨著資本規模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轉化為可變資本,即能夠同活勞動相交換;換句話說,下述看法純屬無稽之談:似乎一定部分的產品由于本身使用價值的性質而必定轉化為可變資本,或者說,似乎可變資本對可以作為消費資料加入勞動能力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或生活資料的材料)的量保持著某種必然的比例。”[14]

馬克思在《手稿》第IX筆的一段話,對正確認識不用于生產領域的消費資料量的變動趨向很有幫助:“同總產品相比,一個國家的生產人口愈少,國家就愈富;對于單個資本家來說也完全是這樣,為了生產同量的剩余價值,他必須使用的工人愈少愈好。在產品量相同的情況下,同非生產人口相比,一個國家生產人口愈少,國家就愈富。因為生產人口相對的少,不過是勞動生產率相對的高的另一種表現。”[15] 馬克思的這些論述表明,可變資本的數量變動與消費資料的數量變動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社會再生產的長期發展中,對消費資料的數量從兩個方面發生著作用:一方面,它使用于生產領域的消費資料比生產資料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它又使不用于生產領域的消費資料在社會總產品中的比重增大。因此,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以同一程度增加,是兩大部類長期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知道,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三篇,用兩組數例闡明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實現過程時,就是讓生產資料生產的第Ⅰ部類與消費資料的第Ⅱ部類,以同一程度增加的。[16]那么是不是這兩組數例只研究了勞動生產率不變條件下的擴大再生產呢?如果我們把這兩組數例分別加以考察的話,那它們的確只研究了這種擴大再生產。第一例用第Ⅰ部類和第Ⅱ部類資本中,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比例分別為1︰4和1︰2的不變有機構成,推演了5年;第二例用第Ⅰ部類和第Ⅱ部類資本中,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比例均為1︰5的不變有機構成,推演了3年。下面我們看看這兩組數例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系。

馬克思在提出第二例一開始時,這樣寫道:“現在假定有年產品9000,這個年產品完全是處在產業資本家階級手中的商品資本,其中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一般平均比例是1︰5。這種情況的前提是:資本主義生產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與此相應,社會勞動的生產力也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生產規模在此以前已經有了顯著的擴大;最后,在工人階級中造成相 對人口過剩的所有條件也已經有了發展”。[17]分析完第二例以后,他又對這兩組數例做了這樣的說明:“在以上各個場合,我們都假定第I部類的積累率=1/2mI,并且每年保持不變,我們只是假定這個積累資本分成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比例會發生變化”。[18]這兩段話表明,馬克思的這兩組數例之間,確實有著聯系;這種聯系主要就在于第二例和第一例相比,勞動生產率變化以后,有機構成有了提高。

《資本論》第二卷第三篇與第一例相比較而提出的,有機構成提高了的第二例,并沒有讓第I部類的增長速度高于第Ⅱ部類,不是沒有原因的。結合馬克思在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形成史上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顯然是由于馬克思在制定兩大部類增長對比速度時,除了考慮到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出現的有機構成提高,第I部類的生產要增長以外,還考慮到了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出現的非生產人口的增加,第Ⅱ部類生產也要增長。須知,非生產人口的消費品及其中的勞動者使用的各種用于社會保障和生活服務的設施,無疑都應當屬于第Ⅱ部類產品。

可見,雖然第I部類在社會再生產中占有先行地位,但從長期趨勢來看,它的生產卻是與第Ⅱ部類的生產以同一程度增加的。我們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認識到生產資料生產的先行帶動作用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只看到這一點,不注意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在社會再生產長期發展中以同一程度增加的對比速度,勢必在調整產業結構時,過份偏重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違背客觀經濟發展規律,造成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關系失調,欲速而不達。資本主義社會在其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工人階級只能得到代表可變資本的那部分消費資料,因此它的社會再生產受其相對狹小的消費基礎的限制,發展中必然不斷受到經濟危機的破壞。我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進行社會再生產,把消費資料的增長從可變資本的限制下解放出來,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人民生活,積極發展社會保障和生活服務業,使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馬克思   資本   理論   社會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