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核心期刊 > 論點摘錄 > 正文

學術研究:莫把碎片當多元

【核心提示】我們對學術研究的“碎片化”,還不能樂觀地僅僅看成是追求個性、追求多元。這種“碎片化”的形成,與有些學人缺少理論厚度、漠視研究體系、罔顧學術價值有很大關系,甚而可以說是一種偽“多元化”。

最近人們常用“碎片化”一詞來形容學術研究的現狀。所謂“碎片化”,按照我的理解,除了一些在政治上別有企圖的研究之外,主要是指學術研究對象趨向零散,呈現出一種細碎繁瑣、雜亂無章的狀態。從表面看,“碎片化”似是“多元化”的一種表征,若果真如此,這倒值得提倡;但深究起來,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碎片化”并不等同于“多元化”。那么,學術研究“碎片化”究竟“碎”在哪里呢?

“碎”在缺乏理論。理論是統攝學術研究的靈魂,理論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學術研究的視野和境界。一般而言,成熟的理論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形成的規律總結,將其應用于學術研究,可增加學術成果的價值。但有人在研究中忽視甚至無視理論,只是憑著感覺隨意表達。錢鍾書曾說:“在過去,中國的西洋文學研究者都還多少研究一些一般性的文學理論和藝術原理,研究中國文學的人幾乎是什么理論都不管的。”“不管”理論,實際是不顧學術研究的規律,由此而產生的論著,就像殘磚碎瓦,難以撐起學術大廈。

“碎”在難成體系。體系是支撐學術研究的整體框架,體系完整與否,往往影響著學術成就的大小。人們形容大學者成就斐然,多有“自成體系”一說。簡單地看,體系可視為學者在其專長的學術領域所進行的全方位研究。治學追求體系化,可把精力集中于相對固定的研究范圍,有利于進行精深的學術探索。可有人在學術研究中缺少體系觀念,頻繁更換研究方向,以致所出論著流于一般,互不相干,看上去像一盤散沙,成了名副其實的“雜家”。近些年許多學術領域看上去多點開花,熱鬧非凡,似乎“多元化”近在眼前,但實際卻“碎”在了學術體系外。

“碎”在無甚價值。價值是推動學術研究的終極動力,學術成果如缺少價值,好比出廠產品中的廢品,無益于世,白白消耗資源。當然,學術研究,尤其是基礎性學術研究,其價值有時難以預估,但也并非無章可循。比如,研究的問題是不是重復研究?是不是無關痛癢的微細繁瑣研究?是不是違背學理的研究?可有人為了多出“成果”,全然不顧學術研究的這些“大忌”,埋頭蠻干,最后在學術園地中種出的盡是些雞零狗碎的“成果”。

由是觀之,我們對學術研究的“碎片化”,還不能樂觀地僅僅看成是追求個性、追求多元。這種“碎片化”的形成,與有些學人缺少理論厚度、漠視研究體系、罔顧學術價值有很大關系,甚而可以說是一種偽“多元化”。學術研究固然要避免被一元化所固化,但也不能被“多元化”的假象所迷惑。

[責任編輯:武潔]
標簽: 學術研究   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