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運行企穩向好,宏觀政策效果顯現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了7.7%。其中,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8%。這顯示出國民經濟正呈現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總體上看,有以下兩個特點值得關注。
一是“三駕馬車”動力換擋,消費驅動漸成主力。從對經濟的貢獻來看,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45.9%,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是55.8%,拉動GDP增長4.3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增長貢獻率是-1.7%,拉低GDP下降0.1個百分點。這表明延續多年的出口和投資雙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出現了明顯變化,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主動力正在逐步形成,其中,消費的推動力在明顯增強,顯示出我國經濟的內在活力逐步增強,為推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是第三產業增長強勁,經濟結構持續向好。從投資額來看,第一產業投資6799億元,同比增長31.1%;第二產業投資132607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投資169802億元,增長22.3%。從增加值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669億元,同比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175118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175975億元,增長8.4%。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比第二產業快0.6個百分點,三產所占GDP的比重比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表明,無論是從投資規模還是從產業增加值來看,第三產業都已經占據了很大份額,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日常生活中,網購、快遞、電影、旅游、移動互聯網等消費的增長,也使我們切身感受到了以新興現代化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表明我國的產業結構轉型持續向好。
探究我國經濟穩中有升的原因,我認為可以從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兩方面來分析。
從國內因素來看,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及時創新宏觀管理方式,明確調控區間,對引導社會預期、增強企業的發展信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以簡化行政審批為突破口的行政體制改革、以“營改增”為重點的結構性減稅、以利率市場化為重點的金融改革和流動性管理,為企業經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利于激發民營企業的投資活力。再加上棚戶區改造、環境治理、鼓勵信息化消費、加大鐵路投資體制改革等,都有利于調動和激發內需潛力,從而推動三季度經濟出現了積極的變化,實體經濟穩中有升。
此外,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的經濟回升。國際經濟總體趨穩,今年明顯好于去年。美國經濟繼續溫和復蘇,歐元區經濟逐步走出低谷,新興經濟體在相對低速中趨穩,這對我國穩定出口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二、繼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鞏固經濟回升勢頭
展望四季度,經濟回升的穩定性還很脆弱,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存在。我們必須繼續堅持“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主線,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著力深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激活、釋放市場潛力和活力,增強內生動力,在一些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積極創新,努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實現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首先,加大服務業改革,促進供給端持續改善。要實現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主要還是靠內需,特別是要靠民間消費。當前,我國消費依然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效供給不夠,特別是在公用事業和服務業等領域,應進一步深化改革,減少干預,放松管制、打破壟斷、促進競爭、改善供給,營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推動企業創新。要深化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等領域的改革開放,允許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引入新理念、機制和商業模式,帶動服務業加快發展,提高這些行業的供給水平,滿足市場的多層次需求,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雙改善。
其次,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應該以土地確權為契機,加速農村土地流轉。將農村承包地、宅基地等資源確權、登記、頒證給農民。在現有土地所有權不變的框架內,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的流轉。天津市靜海縣通過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實行土地流轉和集中經營,解放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提升了農業機械化和科技化水平,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等多重收益,效果十分明顯。
再次,探索建立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從8月份發布的70個大中城市數據來看,房價的分化現象比較明顯:一線城市房價上漲較快,二三線城市漲幅不大。因此,應重視房地產市場的區域分化態勢,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出臺針對性的房地產調控措施,避免限購、限貸等政策措施“一刀切”。加快推進不動產產權登記、聯網工作,實現全國房地產信息聯網;擴大房產稅試點范圍,加大住房持有成本;大力實施保障房建設,在一二線城市要以公共租賃住房為重點,在三四線城市以棚戶區改造等有產權的保障性住房為主。通過財政貼息,增加商業用地比例等,提高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引導社會資本進入保障房建設。
第四,努力防范和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當前,我國地方債務風險依然較高。為解決好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應當盡快啟動以下改革:一是完善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改革,采用公私合作伙伴等模式,逐步向民間資本開放,緩解政府財政壓力;二是在摸清家底的情況下,加快研究出臺規范的地方政府發債制度,將其與地方政府的責任、地方預算收入的規模等掛鉤;三是創新金融改革,加快資產證券化試點,推動地方債務打包證券化,以化解風險,降低債務杠桿。
最后,要下大力氣改善企業運營環境,激勵企業創新驅動。逐步建立公平竟爭的市場環境,創新行業規制方式,實施加速折舊政策,提高稅收抵扣比例,鼓勵企業設備更新和機器代替人工。實施兼并重組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鼓勵優勢企業開展跨區域發展,促進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實現產業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