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世紀中后期始,各國列強在洞開中國國門的同時,亦帶入了西方的自然科學與法律思想。西方文明的傳人,使得中國逐漸吸收、借鑒近現代意義的司法鑒定技術及其制度化內容,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傳統司法鑒定制度與技術的現代化轉型。這一時期中的司法鑒定演進與發展,對建國后司法鑒定的成熟與完善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總體而言,中國近現代司法鑒定的發展極為緩慢,基本處于可有可無的邊緣狀態。其鑒定方法與手段較為膚淺、凌亂,而制度化建構亦未形成獨立系統。
【關鍵詞】自然科技;法律思想;近現代司法鑒定
中國近現代司法鑒定[1]的早期嬗變與演進,主要集中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中葉的清末、民國時期。進入近現代以后,逐漸衰敗的國力使得當時的中國認識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才能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隨著西方法律思想與科學技術被引入國內,中國開始逐漸吸收與借鑒各類具有近現代意義的司法鑒定技術及其制度化內容。雖然總體而言,20世紀前半葉,因政治不穩定,戰事紛紛,司法混亂,司法鑒定處于可有可無狀態,發展很緩慢{1},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刺激了傳統司法鑒定制度與技術的現代化轉型。
一、自然科學技術沖擊下的司法鑒定技術嬗變
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對于訴訟活動中專門技術的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得西方國家的司法鑒定技術有了質的飛躍。然而,中國司法鑒定技術由于受到當時封建制度的桎梏而長期停滯不前,至19世紀已遠遠落后于同時期的西方國家。直至19世紀末西方法律思想的傳入,為訴訟服務的法醫檢驗技術、痕跡檢驗技術等司法鑒定技術中的重要內容才逐漸為國人所接受。
(一)西方現代醫學在法醫鑒定中的影響
1840年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閉鎖已久的國門的同時,也將包括西方近現代法醫鑒定技術在內的眾多自然科學引入國內。1884年(光緒十年)7月16日,濟遠船水手李榮被日本警察打傷致死后,當時的地方官聘請西醫布百布臥對尸體進行解剖鑒定,此為中國有司法解剖之始,但并未進一步影響中國的檢驗制度。{2}19世紀末甲午戰爭后,醫學院校以及醫院在中國的建立,產生了中國近現代法醫鑒定技術的萌芽。隨著西方現代醫學的傳入,國內學者相繼翻譯出版了部分法醫檢驗技術方面的書籍。1890年(光緒二十五年),英國蓋惠連、弗里愛所著《法律醫學》一書,經英籍傅蘭雅口譯、徐壽筆述、趙元益校錄后,由江南制造局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也成為中國最早介紹西方法醫鑒定技術的著作。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楊鴻通等人合譯了日本石川貞吉所著的《實用法醫學》專著,并更名為《東西各國刑、民事檢驗鑒定講義》。1915年首先在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和浙江省立醫藥專門學校設立裁判醫學課程[2],開始講授法醫鑒定技術并培養法醫專業技術人員。1931年,著名法醫學教授林幾在北平大學醫學院創立了法醫學科。1932年,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法醫研究所,林幾教授擔任第一任所長,用以培養法醫學專業人員、承辦全國各地疑難案件的檢驗{3},并于1934年創辦了《法醫月刊》(后改為《法醫季刊》),開創了法醫鑒定技術研究的先河。
(二)西方物證技術在痕跡鑒定中的吸收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最早運用指紋的國家,但正式引入現代指紋學則始于20世紀初葉。當時處于半封建半殖民狀態的政府當局為了維持其統治,在繼承中國古代指紋學經驗的同時,力圖從西方痕跡檢驗發達的國家引入指紋物證技術。1930年,中華指紋學術研究會會長、中央大學劉紫菀教授編著的《中華指紋學》一書中,首創“中華式指紋分析法”,在對英、法、德、意等國指紋分類系統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建立了適合中華民族特點的指紋“五種六類”以及“四步分析法”。南京國民政府的一批警務專家、學者在繼承古代經驗的同時,著力從德、奧、法、美、意、日等國家引進西方刑事警察技術。{4}例如,馮文堯在其編著的《刑事警察科學知識全書》“偵查技術”相關章節中,引述了歐美主要國家警察機關中有關現場痕跡、指紋鑒定以及槍彈痕跡的科學原理與技術方法。而1947年余秀豪獨著的《現代犯罪偵查》一書中,提出了“痕跡學”、“痕跡檢驗”等特定術語,其外延基本涵蓋指紋、足跡、車轍、竊盜用以侵入人家所用工具遺下之痕跡、齒印及其他各項因犯罪動作而留下可鑒識之痕跡。{5}痕跡檢驗技術雖在訴訟活動中的運用歷史極為悠久,但其在中國近現代的演進與變革多呈單項化、零星化發展,無論是理論依據還是技術方法都未能達到科學體系的程度。
(三)科學儀器設備在文書鑒定中的運用
國民政府時期的文書鑒定技術,除吸收了中國古代書法的相關知識外,還在借鑒、引入西方文書鑒定技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相繼編輯、出版了若干刑事警察教材和著作,主要用于培訓當時的警務人員以及作為警校學生的授課教材。此類論著中,均較為詳細地介紹、闡述了科學儀器設備在文書鑒定技術中的具體運用。受西方科技文明傳播的影響,包括照相器材、光學儀器在內的科學儀器設備逐漸傳入中國。放大鏡、顯微鏡、照相術、投影儀的發明,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和化學檢驗手段的應用,無疑使人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分辨能力,擴展了檢驗范圍,比起古代的單憑直觀的文檢技術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6}舊中國的部分警察、司法部門中已經配備此類科學儀器設備用以從事文書鑒定工作。這些儀器設備在文書鑒定中的運用,得以令檢驗工作從古代單純依賴肉眼直接觀察發展為運用科學設備進行檢案,使其真正能夠成為近現代意義上的文書鑒定技術。{7}譬如,對于可疑字跡的鑒定過程中,已普遍使用放大鏡、照相術、投影儀以及顯微鏡等設備用于放大、比對字跡。當時技術人員在檢驗時,將筆畫顯明且含有筆癖之單字,攝成照片(長寬約一平方公寸),再就同樣之字,上下排列,以放大鏡詳細比對。至于用比較顯微鏡之比對,亦同上法,惟不攝照片,僅將兩方之單字,置于比較顯微鏡之頭上,從視野中,以判別其異同。{8}
(四)現代光學照相在圖像技術中的引入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圖像檢驗技術可追溯至1904年,是年正值《東方雜志》創刊,首次刊登了部分介紹西方攝影技術以及《尸體攝影之新法》等相關文章。1905年,晚清政府正式廢除畫像識別罪犯法,從而改用照相、相片對囚犯進行管理,通緝在逃案犯。在此期間,攝影技術已然成為刑事犯登記的專門手段之一。1933年,張澄志所著《偵探學要旨》第四章第一節“登錄法”中記載:“刑事犯之登錄,惟姓氏籍貫固最易改變者也,杜絕其弊,于是有罪犯攝影之法。”{9}然而,當時中國并沒有專門從事攝影器材生產的廠家,攝影技術所需的設備基本依賴于國外進口,因此其在具體案件中的應用亦十分有限。20世紀20年代起,西方攝影器材開始源源不斷地涌入國內市場,使得其價格日漸降低,往往一整套相機以及暗房設備的總價只在40-60大洋之間。在此期間,各類警察學、攝影術書籍中亦對照相在訴訟實踐中的運用作了大量介紹。譬如1935年,浙江警官學校教官阮光銘所著的《犯罪搜查法》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現場攝影、物證攝影、顯微攝影、紅外攝影、紫外攝影等專門手段在偵查中的應用。在此情況下,舊中國一些大城市中的警察部門內相繼設立了專門的照相室,并在辦案過程中逐漸采用濾光鏡、紅外熒光等照相手段。自40年代起,各種物證攝影方法相繼被引入警察部門中,成為發現、記錄、提取、顯現物證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西方法律思想沖擊下的司法鑒定制度化演進
(一)司法鑒定制度的立法化規范
清末以來的中國近現代法律規范中,對司法鑒定制度進行了相關規定。訴訟活動所涉及的案件專門性問題,需要具有專門知識的鑒定人對其進行鑒別與判斷。1906年,晚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刑事訴訟法草案》,就鑒定人進行了專門規定:“凡訴訟上有必須鑒定始能得其事實之真相者,得用鑒定人。鑒定人由審判官選用,不論本國人或外國人,凡有一定之學識經驗及技能者,均得用之”。該法條的制定,不僅比元代、明代“行人”的規定更為明確、具體,其鑒定人的稱謂亦更符合國際規范。1907年,《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中,又進一步對鑒定實施的條件、鑒定人的選用、鑒定人的待遇以及鑒定書的制作等問題進行了規定。該章程的誕生,成為了中國古代檢驗制度向近現代司法鑒定制度演進的分界線。北洋政府時期,《大理院判例》中記載了相關強制鑒定制度的內容,如在涉及親子認定的案件中,僅憑外貌難以判斷是否存在血緣關系時,應依法進行鑒定;犯罪人在作案時,僅具有診斷書備案,而無專門醫士鑒定其是否瘋疾,不能斷定犯罪是否成立時,亦應強制進行鑒定。1922年《刑事訴訟條例》第八章規定了“鑒定人”。該條例第129條規定,鑒定人在實施鑒定時,有權檢閱卷宗及證物,若證物不在現場,可請求司法人員去收集證物;鑒定人還有權訊問被告人、自訴人、證人,訊問可以通過審判人員或檢察官進行,可以經過他們的允許由鑒定人直接向上述人員發問。鑒定人有權獲得報酬,這些報酬主要包括日費、旅費和鑒定費。{10}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的中華民國政府開始了其在大陸二十余年的執政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在吸收外國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沿襲了大陸法系的立法傳統,建立了龐大的法律體系。在司法鑒定制度方面,南京國民政府亦在20世紀30年代頒布的《刑事訴訟法》中,設置了專門法條對司法鑒定制度進行了立法化規定。
(二)現代法醫解剖制度的首次確立
清朝統治期間,中國經歷了由古代向近現代演進的歷史變革。清代中前期的法醫檢驗制度雖較之前的封建朝代有一定完善,但總體仍未超出尸表檢驗定案的框架。這一期間萌芽的一些法醫檢驗制度,仍不甚明顯,且存在著某些不合理、不實用之處。進入清朝末年后,其在沿襲唐宋法醫尸表檢驗制度的同時,也開始逐漸受到西方先進法醫鑒定制度的影響。1912年,《大清刑事訴訟律》規定,“遇到橫死人或疑為橫死之尸體應速行檢驗”;“檢驗得發掘墳墓,解剖尸體,并實施其余必要處分”;“非解剖不足以斷定犯罪之事實真相者,例如中毒致死案件,非實驗尸體或解剖斷不能舉示證跡,故本條規定之”;“解剖究屬非常處分,非遇不得已情形不宜草率從事也”。辛亥革命爆發后,當時的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在1913年頒布了《解剖規則》,該規定第2條明確規定:“警官及檢察官對于尸體非解剖不能確知其致命之由者,指派醫士執行解剖”。該規則的確立為中國近現代法醫鑒定的制度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解剖規則》用立法的形式明確了法醫解剖制度,標識了中國近現代法醫鑒定的崛起。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法醫學雖在世界上取得過輝煌成就,并一度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在宋、元以后,古代法醫檢驗技術未能及時吸取醫學特別是西方醫學的新理論、新技術,仍僅僅停留在尸表檢查階段;中國古代法醫檢驗制度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維護尸表完整的制度。數千年的文化觀念、倫理綱常從來不允許為了打官司,而把死者的尸體進行解剖的做法。{1}《解剖規則》的頒布,確立了法醫鑒定制度從尸表檢查邁向尸體解剖的新紀元,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亦可稱之為中國古代法醫學與現代法醫學的分水嶺。
(三)指紋登記制度的多途徑傳入
指紋識別在中國的應用雖具有極為悠久的歷史,但大多運用于民事行為以及身份識別等領域。真正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對指紋進行研究的,卻始于自然科學最先興起的西方國家。隨著西方列強在舊中國勢力范圍的劃分,德國人首次將指紋登記制度帶入青島,1905年,青島市警察局首次采用“漢堡式指紋分析法”。自此之后,西歐各類指紋分類、登記制逐漸向國內傳入。1909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設立了手印間,在其轄區內采用“亨利式十指指紋分析法”,而同處于上海的法租界內,則使用“愛蒙培爾式指紋分析法”。1911年萬國指紋學會成立,統治當局曾邀當時來華游歷的弗斯締克講授指紋技術及其在偵查活動中的運用。國民政府在大陸執政時期,由于軍閥割據以及列強在華勢力范圍的劃分,作為統治工具的指紋登記制度通過不同途徑傳入中國,因此各地所采用的指紋登記制亦不統一。譬如,外交部漢口第三特別區市政管理局警察署、浙江省會警察局、首都警察廳、漢口市警察局、廣東省會警察局、湖北省會警察局、江西省廬山管理局警察署、福建省會警察局采用英國“亨利式十指指紋分析法”;江蘇省會警察局采用中央大學劉紫菀教授創造的“中華式指紋分析法”;青島市警察局、北平市警察局采用德國“漢堡式指紋分析法”;天津市警察局、江西省會警察局采用法國“愛蒙培爾式指紋分析法”;而上海市警察局、重慶市警察局曾使用過“弗斯締克式指紋分析法”,后改用“亨利式十指指紋分析法”。{11}
(四)機構管理制度的專門化運作
自清末起,近現代意義上的司法鑒定制度在中國開始緩慢發展,各項專門鑒定技術也初現規模并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尤其是在民國時期,法醫鑒定、指紋鑒定等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在此期間亦誕生了若干從事司法鑒定的專門機構,形成了初步的機構管理制度。北洋政府統治之初,司法鑒定制度的近現代化發展已初具規模。在其首都設立了直屬于北洋政府內政部的京師警察廳司法處,專司刑事、偵查等專門事項。其中與司法鑒定有關的職能機構第一科,即負責刑事案件中的法醫鑒定等業務。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在其司法部門和警察部門中均設有司法鑒定專門機構,配備相關技術人員從事偵查、審判活動中有關線索和物證的勘查、檢驗與鑒定,主要為一些租界和部分大城市中發生的刑事案件偵破、裁判提供服務。1932年8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在上海創建的“司法行政部法醫研究所”,主要負責全國各地疑難案件的法醫鑒定工作。在指紋登記制度方面,除當時的山西、山東、甘肅、陜西、河北、廈門等六省市警察局尚未采用該制度外,其余舊中國警察部門內均設立專門機構對指紋登記進行管理。例如上海警察局第三科指紋股、江蘇省會警察局司法科指紋室、廣東省會警察局指紋處以及天津市警察局偵緝總隊部指紋室等均為辦理指紋登記的專門機構。此外,某些大城市警察局中亦設立了專門的鑒識科,從事筆跡、槍彈等事項的司法鑒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