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醫患關系都是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但最近這組關系卻變得愈發不和諧。在短短10天時間內,全國竟發生了6起暴力傷醫事件,特別是廣東廣醫二院ICU主任被患者家屬毆打致重傷、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患者持刀刺殺醫生造成一死兩傷這兩起事件,讓政府、媒體、醫生、患者集體陷入深刻反思之中。為了尋找根治醫患矛盾的“藥方”,南方報業推出了大型系列報道《醫·治——和諧醫患健康夢》,借此剖析醫患糾紛成因,提出解決矛盾建議,促進醫患關系和諧。
針對暴力傷醫行為,公安部日前明令要求“零容忍”——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侵害醫務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堅決遏制侵害醫務人員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零容忍”是針對違法犯罪活動的應有態度,也是針對暴力傷醫行為的應有共識。在這一點上,社會基本沒有任何疑義。嚴懲對于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必不可少,但我們也要看到“零容忍”局限于事后追責,也就是說,其最大的價值是對傷醫者進行法律懲處,而不是事前對傷醫行為進行預防和化解。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醫療悲劇的發生,以“零容忍”的態度進行事后懲處是必須要有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從源頭上對醫療矛盾糾紛進行事前預防。公安機關在強調“零容忍”的同時,同樣指出了事前預防的重要性,并建議各級各類醫院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各類矛盾糾紛,增進醫患溝通。
從源頭預防和減少醫療矛盾糾紛,首先必須弄清楚醫患關系究竟怎么了。醫患雙方本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現在卻充斥著“互不信任、互不理解”。這種關系的“逆轉”是醫患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與醫院的“逐利沖動”有關。近年來,我國著力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進程,通過提高診療費用、推進醫藥分離、大力發展社區醫院等方式,來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不過,由于財政投入不足、醫院考核機制等原因,護理、診療服務的費用與成本并不成比例,甚至出現價格倒掛,一些醫生以開“大藥方、大檢查”創收,醫院商業化、盈利化普遍存在,加劇了患者的反感和不信任感。另一方面與患者的“自我認知”有關。在一些極端個案的影響下,不少人以為醫院都是唯利是圖的,看醫生也需要“托關系、走后門”,由此會加劇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感;同時,還有一些患者對醫療認識極端化,甚至將醫療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歸咎于醫生。
減少醫療矛盾糾紛,重建和諧醫患關系,很多人開出了不同“藥方”,比如改變以藥養醫制度、建立醫德檔案、確保病人就診時間、加強醫院安保力量。毫無疑問,這些“藥方”不同程度地會促進醫患矛盾的緩解,但要從根本上修復醫患關系的裂痕,最重要的是重塑兩個群體之間的信任關系。而信任往往是從最基本的溝通開始的,無論患者還是醫生,首先要認識到醫患關系不是交易,必須扭轉將看病當成消費的觀念。患者求醫是自己在陷入困境時的求助,醫生此時的救治是基于人道主義的關懷,雙方是一個共同體,一致的目標是攜手消滅疾病。其次,盡管醫患負面新聞不時出現,但雙方都要相信,當下絕大多數醫生是盡心盡力為患者看病的,而絕大多數患者是懷著相信醫生的態度求醫的。對患者而言,情感的鼓勵、認同可能并不比手術、藥品作用小;相對應的,患者若能更加體諒醫生的壓力和辛苦,相信雙方縱使遇到不愉快,也能較和平地處理。
接連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令人心痛,在對醫療暴力“零容忍”的同時,更要想辦法重建醫患雙方的信任關系,醫生多換位思考以求獲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患者也應當用理解和尊重醫生來取代暴力傷害。同時,要建立完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將患者維權制度化、法制化。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