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府過多干預、壟斷是既得利益形成的兩個重要條件
在中國社會中,既得利益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可能是一個十分復雜問題,也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既得利益的產生和發展,肯定與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痛苦經歷有密切關聯。但從本質上說,恐怕與另外兩個因素有關:一是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導致公權力的膨脹和擴張;二是壟斷,抑制了市場、社會競爭的活力。前者可以看做既得利益形成的權力條件,后者可以看做是既得利益形成的社會條件。
從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看,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對市場的過多干預和對社會的干預。對市場過多的行政干預,突出地表現為市場門檻過高,行政審批、許可過多過濫,不僅嚴重地束縛了社會經濟的活動力,降低了人們創業的意愿,而且助長了公權力的濫用,為權錢交易、權力尋租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看看這些年出現的大量官員腐敗案件,絕大多數都與土地出讓、項目審批、工程上馬等息息相關。從對社會的過度干預看,主要是社會組織發育不良,為市場和社會服務的成熟社會組織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客觀上也為政府過度地干預社會提供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既得利益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公權力過度擴張和濫用的過程。而過多的行政干預,恰恰為既得利益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既得利益的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壟斷。這種壟斷既包括市場中的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也包括對權力的壟斷。前者為既得利益的形成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社會空間,后者則為既得利益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權力資源,使其有更大的能量在資本并購、企業上市的運作乃至掠奪社會財富提供保障。
三、破解既得利益要從政府自身改革入手
破解既得利益對改革的阻撓,有多重路徑和選項,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校正被扭曲的社會利益格局,開放市場,打破壟斷等,但筆者認為,最核心的還在于約束公權力,打破政府對市場、社會的過多干預和公權力的過度膨脹、擴張,如果不改變既得利益掌握資本、資源和權力這樣“三位一體”的格局,向沖破它將是非常困難的,也是有很大風險的。因此,破解既得利益的根本之道,必須從政府自身改革入手。在一定意義上,這樣的選項既考驗我們的勇氣,也考驗我們的智慧。
具體而言,從政府自身改革入手沖破既得利益的藩籬,關鍵要解決四個問題:一是減政放權,減少政府對市場和社會的過多干預,重構政府和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特別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方面有實質性舉措。而這項改革的前提是,政府向市場放權,政府向社會放權,以及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權。要通過大刀闊斧地改革現行行政審批制度,大力削減政府的權力,把本該由市場和社會自主可以的權利還給市場和社會。所以開放市場、開放社會,在改革的應有之義。二是改革國有壟斷行業。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從長遠來看,國有企業要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確立國有企業在公共領域的主導地位。要改變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其次,要取消國有企業的行政級別,從根本上改變國有企業官僚化、行政化的色彩,實現官商的制度性分離。再次,要改革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薪酬制度,國有企業中的人員,除了少數董事會、監事會成員可以保留公務員身份、但不能享受天價年薪之外,其余的所有人員、包括總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都實行市場化機制,不能與公務員隊伍互通。總經理等可以實行年薪制,但必須和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掛鉤。第三,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秩序,為各類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一整套政策框架。第四,要從根本上遏制灰色權力、灰色資本、灰色暴利的蔓延和泛濫。包括嚴格限制官員參與商業活動,建立嚴格的重要官員財產申報公開制度,以及提高政府管理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等。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