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強化周邊戰略運籌,既要著眼“大周邊”,又要細化周邊“大戰略”,通過主動經營與積極作為,贏來周邊環境的根本性好轉。
評估當前周邊環境需重點關注以下四大問題:
一是世界大變局催生周邊新變局,體現為“六個化”:“全球化”:一方面使周邊在“變小”,周邊不同地區聯系更緊密;另一方面又使周邊在“變大”,周邊的范圍越來越廣,不僅包括既有的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與中亞這“四個板塊”,而且還延伸到了南太平洋與西亞。與此同時,全球化還使周邊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更頻繁,域外國家對中國周邊的影響更顯著。
“多極化”:使周邊、亞洲與亞太的地位上升,周邊成為世界地緣經濟與政治新的重心,與此同時周邊本身也在多極化,至少存在著六大力量,即中國、美國、日本、印度、俄羅斯與東盟,六大力量之間互動復雜、博弈加劇。
“信息化”:使周邊地區與國家間相互影響加大,各國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與衛星電視等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一體化”:使周邊區域、次區域經濟合作方興未艾,雙多邊合作機制層出不窮,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如火如荼,但同時周邊尚欠缺整體性的跨區域合作機制,區域合作主導權競爭激烈。
“民主化”:使周邊多個國家處于政治轉型階段,域外大國推行“民主價值觀外交”,周邊不少國家政局波動不已。
“中國化”:中國加速崛起與綜合國力快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世界尤其是周邊秩序的“中國化”,引發周邊國家的復雜反應,既有歡迎與順勢而為的,也有失落的。
二是周邊經濟形勢總體積極向好,但周邊安全形勢嚴峻復雜,導致經濟秩序與安全秩序的相互脫節。嚴峻復雜的周邊安全環境不僅導致周邊和平穩定存在諸多變數,而且也在拖周邊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后腿。
三是美國企圖藉由所謂“重返”進而“主導”亞太,“亞太再平衡”可謂“四管齊下”:軍事上不顧國內債臺高筑與財政捉襟見肘,繼續強化并調整亞太軍力部署;外交上分而制之;經濟上借助“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肢解東亞經濟合作;政治上推行“民主”價值觀,企圖孤立所謂的“威權國家”。
四是日本當局頑固堅持顛覆侵略戰敗歷史與野心勃勃的右傾化歧途,其所謂“積極的和平主義”自欺欺人,嚴重威脅戰后亞太秩序與周邊和平穩定。日本一再逞強的實質是對中國崛起既不滿更不服。
面對上述新趨勢,中國既要著眼“大周邊”,又要細化周邊“大戰略”,通過主動經營與積極作為,贏來周邊環境的根本性好轉。
一是在戰略文化上返本開新、推陳出新,將剛柔并濟、德力俱足、義利兼顧的“務實王道”發揚光大。周邊外交的原則與手段均應堅持剛柔并濟與軟硬兼施,應強調中國的和平發展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與單方面的,而是需要有關國家對等地和平發展,中國的和平發展并不排除在核心與重大利益受到侵犯時使用武力自衛反擊。二是區別對待不同鄰國,獎善懲惡,對友好友善的倍加珍惜、投桃報李、熱情相助、相互支持,對不友好不友善的堅決斗爭、以斗促合。三是統籌周邊外交與大國外交,兼顧中鄰關系、中美關系、鄰鄰關系與美鄰關系,善于利用矛盾,防止矛盾被利用,確保中、鄰、美三邊博弈的主動權。正視中美地緣競爭,預防美國在中國周邊利用乃至制造矛盾以漁利、喧賓奪主,正視某些鄰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與投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