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軍事外交發展的大前景
基于中國軍事外交“以和為貴”的大理念,過去十年來中國的軍事外交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軍事外交大格局,確立了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軍事外交大開放。以此為基礎,黨的十八大對中國外交和國防事業作了系統論述,體現了中國外交和國防政策的連續性和創新性,為中國軍事外交描繪了未來發展的大前景。
首先,中國軍事外交仍將長期堅持“以和為貴”的軍事外交理論。十八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歷史昭示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我們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它預示著“以和為貴”的軍事外交理念將進一步發揚光大。例如,上合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們在2012年指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核心內容的“上海精神”是成員國開展防務安全合作的最重要指南。①
其次,下一階段的中國軍事外交將更注重全局且更為開放。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這意味著,中國軍事外交始終堅持在“以和為貴”理念指導下的戰略大格局和對外大開放,廣泛發展與世界各國的雙邊和多邊軍事關系。2012年2月,第14屆中歐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重要發展階段。歐方認為,面對共同挑戰,歐中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正日益成為命運共同體,歐中是戰略伙伴和朋友,不是對手。歐方主張面向未來,摒棄零和游戲,增進互信,實現雙贏,推動歐中關系更上一層樓。①
中國軍隊與許多北約成員國具有良好的兩軍關系,中國與北約的交往也在逐步增加,在護航等領域開展了初步合作。2012年2月,北約軍事部門代表團首次訪華,②北約國際軍參部主任表示,北約重視與中國發展防務安全關系,愿在雙方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合作,北約在亞太地區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南太平洋,但是北約在這個地區沒有行動的計劃。③
2013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來華舉行中俄第八輪戰略安全磋商的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時強調,俄中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面對國際形勢快速復雜深刻變化,中俄作為推動國際形勢健康發展、維護國際戰略平衡的建設性力量,應進一步加大相互政治支持,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協調配合,為實現各自發展振興營造和平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共同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④
2012年9月,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訪問印度,表示解放軍從未在海外建軍事基地,也不考慮在印度洋這么做,船艦在沿海國家進行整補是一般做法,這與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無關。⑤
這是8年來中國國防部長首次訪印,雙方打算從2013年起恢復“攜手”陸軍聯合軍事演習。⑥2013年1月,第五屆中印防務與安全磋商舉行,中方表示真心誠意希望同印度成為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戰略伙伴,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兩國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促進南亞地區和平穩定,構建長期穩定、友好合作的新型軍事關系。⑦與此同時,第五屆中國—印尼國防部防務安全磋商舉行,雙方對兩軍交流與合作給予了積極評價,并共同宣布雙方建立海軍對話機制。①
第三,中國軍事外交還將強化對外宣傳,大力實踐公共外交,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需要指出的是,自美國奧巴馬政府啟動重返亞太戰略以來,中國軍事外交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嚴重惡化。盡管如此,中國軍事外交仍堅持“以和為貴”的理念拓展對外交往,特別是加強與美國的軍事交流。2011年1月,中國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在會見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一行時表示,中美兩軍關系的發展必須建設和維護一個穩定可靠的政治基礎,這就是相互尊重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希望兩國防務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切實維護好兩軍關系的政治基礎,確保兩軍關系沿著健康穩定的軌道向前發展。②
2011年5月,在中美第三輪戰略與經濟對話中,雙方首次派出外交代表和軍事代表共同參與。中方代表為外交部副部長張志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美方代表為美國國務院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國防部副部長弗盧努瓦、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卡特賴特等。同月,應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邀請訪美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發表講話指出,中美關系過去40年的發展歷史表明中美不是零和博弈的競爭對手,而是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兩國共同利益遠遠大于分歧。③
針對上個十年美對臺軍售、美軍機軍艦到中國近海作高強度抵近偵察、美國頻繁在中國周邊進行聯合軍演,中國從維護中美兩國、兩軍關系的大局出發,提出“推動建立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美之間相互尊重、合作互惠的新型軍事關系。”④
其中,“互相尊重”是前提、是基礎,“合作”是手段、是途徑,“互惠”是目標。“互相尊重”居于核心地位,如果沒有“互相尊重”,就沒有“合作”和“互惠”。2011年7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在中國人民大學發表演講:“如今的中國與10年前不同,今后10年也必將繼續改變。中國不再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大國。”⑤
因此,“我們期待中國在解決全球問題時承擔更大的責任,與其不斷增長的實力相符。”①2012年5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就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發表演講,強調面對崛起的中國,美國無意與之為敵,將會力避橫亙在老牌強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戰爭陷阱”。②
2012年9月,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舉行會晤,帕內塔表示中美是隔著太平洋的兩個偉大國家,美方希望開啟中方所說的新型大國關系。③
帕內塔訪華期間還表示,美國的亞太地區再平衡不是為了牽制中國,是為了創建中美兩個亞太國家關系的新模式,④美國對亞太地區新的軍事聚焦,包括在日本安裝第二套雷達系統的計劃,不是為了遏制或威脅中國,⑤美中雙方應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兩軍關系,美方致力于與中國建立穩定的、建設性的關系,這是維護21世紀世界和平的重要條件。美方鼓勵亞太各國加強與中國的交流,邀請中方參加2014年“環太平洋演習”。⑥
展望未來,中國和平發展勢不可擋,美歐等傳統西方大國的相對衰落也是長期歷史趨勢。這既為國家總體外交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挑戰。沒有哪個國家愿意自動退出歷史舞臺的中心,這必然會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形成各種障礙,進而對中國軍事外交形成嚴峻挑戰。要確保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一方面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能打仗、打勝仗”的軍隊,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軍事外交的力度,緩解乃至消解“中國軍事威脅論”。以黨的十八大報告為指引,未來的中國軍事外交必將堅定不移地秉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以和為貴”的和平理念,主張用非軍事手段解決爭端、慎重對待戰爭,并在戰略上后發制人。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不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軍事擴張。中國必將繼續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