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國際觀察 > 正文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看歐洲聯合歷史進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社會進入大工業時代后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是世界近現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它所帶來的巨大結構性轉變至今決定、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一戰的戰場主要在歐洲,因此對歐洲人來說,這場戰爭別具歷史意義。戰爭不僅意味著大殺戮、大瓦解、大分裂,同時還孕育了新機遇、新動力、新希望。一戰帶來的空前危機與嚴峻挑戰,開啟了戰后歐洲聯合的歷史進程。

空前血腥的現代戰爭

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妻子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此事迅速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僅僅一個多月后,歐洲各大列強就卷入了一場曠古空前的大戰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一戰是帝國主義列強間長期矛盾的總爆發。19世紀下半葉以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他們在經濟上惡性競爭,在政治上逐步結成對立的軍事同盟體系,而對殖民地的爭奪大大加劇、深化了列強之間的固有矛盾,引起了一系列的軍事沖突和政治危機。在這一過程中,德國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作為后來居上的工業大國和后起的殖民列強,德國國力的快速提升和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對列強既有的利益格局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和震撼,給世紀之交的世界帶來了攪動和不安。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德國對一戰的爆發負有更多的歷史責任。

與近代歐洲的歷次戰爭不同,一戰的規模、血腥程度及影響,都遠遠超乎當時人們的想象。開戰之初,大家普遍認為,這次戰爭就像19世紀的普法戰爭一樣——經過一兩個大的戰役,最多用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見分曉。但誰也沒有料到,戰爭一打就是四年多。戰爭中,大工業催生出的新發明、新武器得以廣泛地試驗和應用。飛機、坦克相繼亮相,毒氣、潛艇輪番登場。在壕溝、鐵絲網、機槍、巨炮構筑的現代化陣地面前,成千上萬風華正茂的年輕生命灰飛煙滅。一戰的戰場不僅限于歐洲,在非洲、亞洲都爆發了規模不等的戰斗。這是一場翻騰四海、震蕩五洲的名副其實的世界大戰。

一戰引發的三大歷史影響

一戰帶來的最顯著變化即歐洲喪失了在世界范圍內的霸權。一戰以前,特別是19世紀至一戰前,歐洲可謂世界的重心。在政治上,歐洲列強在亞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建立起殖民地。在經濟上,歐洲扮演著“世界工廠”、“世界銀行”的角色。在文化方面,歐洲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然而這一切,在一戰后完全改變了。

首先,一戰大大削弱了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促進了亞非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廣大亞非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認識到,爭取民族獨立的時機已經到來,要想恢復自己應有的權利,就必須起來進行斗爭。民族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亞非地區的反帝愛國革命浪潮,極大地撼動了西方列強的反動殖民統治。

其次,美國和蘇聯崛起。早在一戰前,美國就已經悄然崛起。在一戰中,美國進一步確立了其領先地位。同樣具有沖擊力的是,一戰后期,在俄國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誕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少歐洲社會精英認識到,美、蘇崛起預示著某種新的、“大空間”時代的到來,這些具有洲際規模的“大空間”,是傳統的歐洲列強根本不能比擬和企及的。

最后,歐洲自身分裂與衰落。隨著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戰爭中瓦解,德意志帝國在戰后被削弱,一系列新的民族國家在它們原有的土地上誕生了。然而光鮮的“民族自決”旗幟難以掩蓋歐洲政治、經濟碎片化的不爭事實。在政治上,歐洲各國紛爭不止,根本形不成合力。在經濟上,每個國家都爭相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體系,根本無法實現歐洲區域內的分工和洲際規模的大生產。在國際政治、經濟大舞臺上,作為整體的歐洲的競爭力大幅下滑。歐洲的有識之士迫切地認識到,要想阻止下滑衰落的趨勢,要想在“大空間”時代立足,就必須聯合起來。

歐洲聯合運動的興起

早在16、17世紀歐洲民族國家發展之初,針對民族國家間的沖突戰爭,歐洲聯合的思想就已經萌芽。在此后的二三百年中,隨著歐洲戰事不斷,聯合的思想也日漸豐富發展起來。空前規模的一戰更是刺激、推動了歐洲聯合的歷史進程。

一戰后的各種歐洲聯合組織、運動中,以奧地利貴族里夏德·尼古拉斯·庫登霍夫-卡萊基(Richard Nikolaus Coudenhove-Kalergi,以下簡稱“卡萊基”)領導的“泛歐”運動最為著名。在卡萊基看來,戰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蘇、英聯邦等洲際規模的聯合體,如果歐洲國家想阻止自己的衰落趨勢,加強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就必須聯合起來,成立“泛歐聯邦”。到二戰結束前,卡萊基一共召開了五次“泛歐”大會,邀請歐洲各界精英共商歐洲聯合大計。“泛歐”運動形成了積極而廣泛的社會影響,為日后歐洲一體化的正式啟動打下了堅實的思想輿論基礎。

在歐洲聯合運動的有力推動下,1929年9月,時任法國外長白里安在國際聯盟會議上提出,建立“某種歐洲聯邦”,并于1930年6月向歐洲的26個國家正式提交了備忘錄。這是“歐洲”思想第一次上升到民族國家政府的層面,因而在歐洲聯合的歷史上,白里安的“歐洲計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從兩次大戰間歐洲各國總的政策走向上來看,歐洲并未脫離分裂、戰爭的軌道。因此,“歐洲計劃”最終只能不了了之,沒有繼續上升為歐洲各國的共同政策。

歐洲一體化的啟動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對于歐洲國家來說,二戰基本上是一戰的延續。歐洲列強爭霸世界的野心及長期以來積蓄的矛盾,依舊是戰爭爆發的遠因。一戰后,德、意等國極度不滿《凡爾賽條約》的安排,認為自己受到了歧視,急于通過內部獨裁和外部黷武來翻盤,妄圖重建歐洲和世界的“新秩序”,則是戰爭爆發的近因。

二戰不僅是一戰的延續,二戰后的歷史進程也是一戰后歷史進程的深化和擴大。一戰后出現的新苗頭、新景象、新浪潮經過二戰的洗禮,終于發展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洪流。二戰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迎來了民族解放的高潮,紛紛獨立,昔日的殖民老爺們被徹底掃地出門。1945年以后的歐洲進一步衰落,徹底喪失了世界霸權。然而危機孕育著新機遇,挑戰帶來了新動力,歐洲的民族國家決心通過一場變革來挽救自身的命運。

1951年,歐洲煤鋼聯營建立,標志著歐洲一體化的正式啟動,歐洲聯合進程向著更高一級邁進和發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體化雖然飽經風雨,但時至今日仍不斷鏗鏘前行,就是因為歐洲國家認定,絕不能走回頭路,絕不能再回到一戰、二戰那些血雨腥風的年代。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們認為,一戰開啟了現當代歐洲聯合的歷史進程,它不僅對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歐洲聯合運動和歐洲聯合計劃發揮了決定性的歷史影響,即便對當今的歐洲聯盟事業來說也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責任編輯:楊昀赟]
標簽: 第一次世界大戰   歐洲   進程   聯合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