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新一屆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著力深化改革開放,有效引導市場預期,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三季度GDP增長7.8%,比二季度回升0.3個百分點。預計全年增長達到7.6%左右;物價上漲整體溫和,全年漲幅在2.8%左右。總體上看,經濟運行處在預期合理區間,年度目標能夠如期實現。隨著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將更有望得以實現,也必將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同時,也應看到,除了國際經濟整體復蘇緩慢、不可預測風險因素諸多外,中國經濟回升基礎并不穩固,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風險因素較多。首先,資金配置扭曲,價格上升。其次,產能過剩嚴重,結構調整緩慢。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3545家企業所在行業產能過剩情況的調查,71%的企業認為目前產能過剩“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第三,出口競爭力有所下降,國際市場份額縮減。
上述結構性矛盾和風險因素的存在,既是當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同時也為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時間,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保持經濟運行的基本穩定、守住風險底線,堅持宏觀政策穩定、微觀政策放活、社會政策托底的總體思路,穩中求進和以穩促進相結合,在維持總需求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矛盾與風險。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小銀行,優化資源配置,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重視房地產市場的區域分化態勢,加強分類指導,減少一刀切政策,提高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鼓勵優勢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健全落后企業退出機制,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努力培育新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
展望2014年,世界經濟仍處于危機后的恢復期,總體態勢趨于穩定。歐洲經濟走出衰退將增強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但需要高度關注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對美國經濟復蘇的影響和對新興經濟體的沖擊。預計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略高于今年,中國出口增長將小幅改善。在居民消費升級、政府增加民生支出等帶動下,文化體育、商務服務、節能環保、批發零售等產業投資有望繼續高增長。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具備持續、健康發展的多種有利條件。比如,隨著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紅利必將更大程度釋放,人口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復雜程度較高、人力資本密集的行業孕育著新優勢;城市化與信息化、綠色、低碳等新趨勢相結合,能釋放出產業升級的新動力;住、行主導的居民消費升級將持續推進,服務消費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化深入發展,一批人口眾多的國家正在積極推進工業化,將為中國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等等。據中心課題組預測,在2020年前,中國GDP年均增長仍可保持7%左右。按照這一發展速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雙翻番’”的目標可以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有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