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國家行政學院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城鎮化是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體制改革需放在突出位置
作為國務院的智囊機構,國家行政學院在新型城鎮化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前沿。
而作為國家行政學院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的張占斌,能夠接觸到從中央到省部級再到司局級的各級層面,因此更能明白政府的需求和困惑。
張占斌說,中國新型城鎮化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改革。
新型城鎮化是推動改革、釋放紅利的重要突破口。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改革,通過改革使新型城鎮化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新型城鎮化是經濟引擎
華西都市報:省部級干部們對推進城鎮化是一個什么樣的態度和看法呢?是否存在分歧?
張占斌:城鎮化在十八大被作為“新四化”之一提出來,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中的經濟引擎,既能擴大內需也能創造供給。社會各界對城鎮化發展寄予厚望,希望城鎮化能夠擔負起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重任。也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推動力,是推動改革、釋放紅利的重要突破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平臺。對這些,大家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新型”城鎮化要做到六“新”
華西都市報:如何理解“新型城鎮化”,現在討論也非常多。
張占斌:中央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綠色、集約、智能、低碳。這幾年我也在琢磨什么叫新型城鎮化道路,我認為有六個“新”要注意:
第一是新的核心。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讓城鄉居民都能得到好處。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發展只見物不見人的弊端,重點是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
第二是新的理念。強調的是包容性發展,破除以往城鄉二元體制,破除城市內部的新二元,努力做到機會、權利平等。
第三是新的路徑。這是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并舉,互相協調推動的城鎮化,在這個過程中城鎮化要有產業做基礎,有了產業支撐、產業基礎,才可能解決更多人就業問題,城鎮化才可能立得住。
第四是新的方式。要把生態文明和城鎮化捆在一起來看,讓城鎮化的骨子里流著生態文明的理念和精神。要盡可能地走集約、高效、綠色、低碳之路。
第五是新的格局。大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布局要科學,要遵循國家的大規劃。而且將來既要考慮到經濟問題,也要考慮到國家安全問題。
第六是新的動力。釋放改革紅利,靠改革、制度建設、體制機制的創新來實現我們新型城鎮化。
這6個方面如果能做得好的話,我覺得有助于城鎮化不走老路,能夠走出一條新路來,對整個國家也會帶來一些變革。
沒有產業支撐是唱“空城計”
華西都市報:不管是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鎮,都要有吸納這些人的崗位才行。
張占斌:城鎮化的前提就是產業做支撐,沒有產業支撐,人聚集起來之后又得離開。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難以提供就業崗位,就是“唱空城計”,就會出現“鬼城”。有了產業才有就業。
城鎮化產生集聚效益、規模效益和分工協作效益,極大地推動工業化進程。同時,城鎮化不僅能夠推動以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發展,也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
在這一點上,中西部地區相對來沿海地區還有開發余地,各地可以根據本地特點再進行研究探索。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要把產業做好,讓產業有競爭力,有了好的產業,有競爭力的產業,我們工業化會更好,同時帶領服務業邁上新的臺階。
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說大城市對人口的吸納能力還是比中小城市強,原因是什么?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多,但還是需要有一個適當的規劃,包括產業布局、公共服務建設等,引導人口適當向中小城市集聚。我覺得除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之外,中小城市在中國下一步發展中可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但隨著一些中小城市的發展,可以很好地吸納一部分農村人口的轉移。這樣一來,不至于這些特大城市的人口膨脹得太快。
最迫切的是1.6億農民工進城
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和戶籍人口統計數據,城市人口之間存在的差,基本就是這2.6億進城的農民工,農民工的城鎮化問題是新型城鎮化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華西都市報:剛剛您提到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現在官方以及多個研究機構都在提“城鎮化率”的問題,但是數據又常常打架,這個城市化率該怎么看?
張占斌:城市化率,國家官方的是兩組數據,一個就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方法與國際接軌的。按照這套統計方法,只要在城鎮里生活6個月就算是市民。這也確實能說明,在一段時間內確實中國有52.57%的人已經在城鎮生活了。
另外一個標準就是按照公安局的戶籍人口計算,我們城鎮化的大概35%的這樣子。
這兩個數據之間有個差,由此又出現了第三個統計數據,介于這兩個之間。因為如果完全按照公安局戶籍的話,等于無視2.6億農民工在城里的存在,但如果這2.6億人都算城里人,也不合適,因為公共服務、醫療、教育什么都沒有。這些第三種統計數據,包括社科院等研究單位都做過,但各家方法不盡相同。
華西都市報:從數據看,農民工的城鎮化問題應該是最迫切的?
張占斌:是的。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和戶籍人口統計數據之間存在的差,基本就是這2.6億進城的農民工。這里面,大體有1.6億農民工是跨省流動的,基本上是常年在城鎮里工作生活,這部分人是城鎮化里最迫切的。剩下的接近1億人,是在本省內流動的。
這么多農民工沒有安定下來,今后還會不斷增加。解決不好,會造成許多問題。除了重點要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外,還要考慮到人口向超大城市聚集的勢頭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北、上、廣等超大城市人口壓力越來越大。
為減輕超大城市人口壓力,一方面,要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就近城鎮化的做法。
城鎮化是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
華西都市報:新型城鎮化推進需要改革制度建設,具體需要哪些方面的變革?
張占斌:城鎮化是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涉及到的問題比較多,有一些和城鎮化本身有關系,也有一些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這就需要從國家整體戰略上考慮。
今后一段時期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必須把深化改革特別是體制改革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大難題的破解。
一是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必須以城鄉一體化、遷徙自由化為目標和方向,在中央的統一規劃下,加快剝離戶口所附著的福利功能,恢復戶籍制度的本真功能。
二是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鎮化的質量、保障農民利益的要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三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要以解決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工保障性住房為重點,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體系。
四是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要通過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激勵機制,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五是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改革。加快形成設置科學、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約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從長遠來看,逐步減少地方政府層級。
老百姓進不進城讓市場決定
華西都市報:那么在城鎮化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張占斌:以往我們的政府可能比較多地扮演著一個主導的角色,在前面猛烈地去推動,很多地方政府也有這種政績思想,所以出現過熱、過猛、過快的情況。
今后我覺得要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應該把自身的工作做好,比如說盡可能地簡政放權,減少審批,讓企業自己選擇投資方向,讓老百姓自己決定進城還是不進城。
而政府在監管方面還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可以提高標準,這樣企業和資金就可以進入了。
新型城鎮化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改革,通過改革走新的道路,通過改革使新型城鎮化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華西都市報記者 王國平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