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切入,分析了職業培訓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是解決失地農民長遠生計問題的關鍵,并以廣西桂林市荔浦縣荔城鎮為研究個案闡釋了失地農民職業培訓的基本現狀,進而從中揭示出失地農民職業培訓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人力資本 可持續生計 失地農民 職業培訓 培訓體系
研究數據表明,“到2030年,我國的失地農民將劇增至1.1億人”①。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失地農民因為失去土地,而無法從事原來的耕作勞動;但因為仍保留農業戶口,因而又不能享有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他們邊緣于城市和傳統農村環境之中。因此,從新農村建設與社會穩定的長遠大局看,盡管失地農民獲得相應土地賠償金,但卻不足以維持長遠生活,因而幫助失地農民克服“小富即安”的短視行為,妥善規劃長遠生活目標,防止既失地又失業,甚至陷入賭博、吸毒等惡習而返貧,是解決他們的可持續性生計問題的關鍵。筆者認為,從人力資本的理論視角,對失地農民進行職業培訓,提升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進而提高失地農民的擇業能力,是解決他們長遠生計的有效途徑。
失地農民職業培訓的現實必要性
從現實條件來看,失地農民往往受到自身素質制約,缺乏必要的技術和技能,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既使出現“民工荒”現象,但因技能供需的不匹配,從而造成“結構性失業”現象。另外,農村土地被征用,使得農民原有的生計模式發生斷裂,造成失地農民演變為城市貧民。因此,失地農民必須轉由依靠人力資本投資來重建未來的生計模式。
相較于各種物化資本來說,人力資本的投資對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顯得更為重要。從人力資本理論視角的分析來看,失地農民的文化程度整體水平較低,與城市居民相比,他們的人力資本存量普遍較低,更缺乏人力資本持續投資的意識和愿望,因而無法勝任城市中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的工作,導致他們在城市的人力資源市場競爭中完全處于劣勢,大多只能勝任簡單的體力勞動。而且,因缺乏相應技能或文化素質,失地農民在就業中常常表現為較高的流動性特點,這也使得企業不愿意主動對他們提供培訓投資,最終導致失地農民人力資本投資難的困境。而政府提供的職業培訓,對失地農民而言是實現人力資本積累和轉化最便捷、有效的途徑,它既能為失地農民所在地培養各種致富骨干,還能為城市工業發展輸送大批具有初、中級專業技術人才。因此職業培訓是實現失地農民持續就業的有效選擇。同時,失地農民文化素質低,技能差,就業難。這一狀況也為職業培訓提供了發展空間。
失地農民職業培訓的現狀分析
為了深入了解當前失地農民職業培訓的現實情況,進而為完善失地農民職業培訓提供科學合理的對策建議,筆者以廣西桂林市荔浦縣的荔城鎮失地農民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了大量有關失地農民職業培訓的一手資料,為進一步研究分析失地農民職業培訓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數據支持。荔浦縣荔城鎮既是全國首批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也是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之一,因而選擇荔城鎮作為城鎮失地農民職業培訓問題研究的個案,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我們通過荔浦縣征地及房屋拆遷工作指揮部獲得荔城鎮全鎮征地所涉及到的生產大隊的名單,然后再根據社區居民委員會提供的戶名單,從中隨機抽取20個生產大隊,平均每個生產大隊再隨機抽取10戶居民進行入戶調查。在調查中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4份,有效回收率為97%。本文運用SPSS11.5統計分析軟件對問卷收集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以此來了解失地農民職業培訓的具體情況。
表1:是否參加過職業培訓
受訪者的培訓狀況和培訓意愿。從表1數據我們得出,92.8%的受訪者沒有參加過培訓,僅有7.2%的受訪者參加過培訓。由此可知,當前我國失地農民參加職業培訓的參與率極低。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年齡在40歲以上的受訪者幾乎都沒有參加過任何職業培訓的經歷。在回答“為了更適應工作需要或者找到工作是否愿意參加職業培訓”這個問題時,有47.4%的受訪者選擇“看情況”這個選項,在我們追問如何“看情況”?大多數受訪者則表示,要看培訓的內容是否有用而決定。有26.8%的受訪者愿意,而有22.7%的受訪者不愿意,另有3.1%的受訪者持無所謂的態度。“不愿意”參加相關培訓的部分受訪者是由于文化水平低,擔心跟不上培訓學習進度,所以表示不愿意參加培訓,但是在繼續追問:“如果政府組織相關的培訓,每戶失地農民家庭有一個名額免費參加,是否愿意讓自己的子女去參加?”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愿意,但要確保進行相關的培訓后確實能找到工作才行。在選擇“看情況”的受訪者中,部分受訪者遲疑的原因是培訓是否要花錢?成本有多大?是否是政府組織的?培訓后是否真的就能找到工作?由上可知,失地農民對職業培訓所持的態度和期望是當前失地農民職業培訓項目有效執行的瓶頸。
受訪者對政府在就業方面提供幫助的期望。據調查數據分析表明,有26.3%的受訪者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就業培訓,這與調查數據顯示的有26.8%的受訪者愿意參加培訓這一結果相符。而對于希望政府在就業方面提供的幫助上來看,還是更多的受訪者希望通過接受培訓而獲得就業機會。因此,綜合數據分析來看,當前失地農民關注職業培訓的重點不在于有沒有培訓,也不是政府能否提供免費的培訓服務等問題,而是在于培訓本身對自己是否有用,培訓后能否帶來預期的收益—就業,因而就業導向的培訓項目,對于失地農民而言才是他們愿意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但是,在實踐中失地農民職業培訓項目的執行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