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介紹碳關稅的基本內涵和產生背景,并從多方面分析揭露其貿易保護主義工具的實質,有針對性地探討碳關稅問題可能給中國外貿帶來的影響,最后結合當代中國在應對碳關稅問題時所面臨的主要難點,為緩解碳關稅問題給我國外貿帶來的消極影響、掃清氣候問題背景下中國商品進出口過程中的潛在威脅提出法律應對措施。
【關鍵詞】貿易保護主義 碳關稅 經濟法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逐年突出,氣候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碳關稅政策的出臺將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產生深遠影響。如何應對碳關稅帶來的全新挑戰和貿易生存壓力,怎樣把握環境保護背景下的貿易活動轉型契機,值得人們深思。
碳關稅及其貿易保護主義實質
“碳關稅”是由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單方面發起提出的一種海關關稅,主要針對其進口商品中的一些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產品進行征收。碳關稅的提出與氣候問題密切相關。當下,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惡化,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可能由此招致的惡果早已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認知。減輕人類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負擔,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在未來經濟發展問題上的共識。
在此背景下,貿易與環境的關系開始受到重視,貿易活動中的生態成本及潛在環境危害逐步被深入解析。許多應對貿易活動所帶來的氣候惡化問題特別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的政策措施應運而生,碳關稅便是其中之一。從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角度來看,“碳關稅”的提出可以說是順勢而為,因為:第一,在氣候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全世界對于必須在經濟活動中兼顧環境保護這一問題上已達成共識,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第二,西方國家對于經濟環境問題的關注時間較長,國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更為強烈,低碳產品與低碳經濟在這些國家更受青睞與擁戴,發展低碳經濟、減少貿易活動的碳產出和碳排放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民意的尊重。第三,從美歐等國當下的經濟發展現狀來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大大挫傷了歐美經濟的發展勢頭,采取行動加強貿易保護顯然更有利于它們早日擺脫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故而利用其技術優勢發展低碳產業,再結合碳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壓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發展無疑更有利于歐美經濟的早日復蘇。
但是,不論西方發達國家怎樣強調碳關稅的設立在應對全球氣候問題上的積極作用,碳關稅政策貿易保護主義工具的實質都不會改變。碳關稅存在的根本目的依然是遏制發展中國家在貿易產品競爭中的優勢,加快歐美各國本土的經濟復蘇進程。過去的一個世紀是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國家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期間包括美國在內的絕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曾大力發展輕重工業,造成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并且由于當時法律條文上的空白而沒有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或承擔起相應的環境污染責任,故而現在對正處于不發達狀態的各發展中國家提出碳關稅等環境保護政策限制其發展顯然不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碳關稅的征收標準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低碳技術水平差異巨大,用同種標準來規范這兩類國家在貿易活動中的商品碳排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發展中國家權利的剝奪。
碳關稅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積極影響。首先,從國際經濟的發展要求上來說,推動低碳經濟運行、促進經濟結構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對外貿易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有著深刻、密切的影響。碳關稅政策的提出無疑會對我國短期內的對外貿易事業產生一定的沖擊,但從長遠的角度分析,碳關稅的存在必然會刺激我國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故而某種意義上說,碳關稅的出現是我國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一個契機。以清潔能源為例,從我國清潔能源當下的研發勢頭來看,在發達國家碳關稅等一系列綠色貿易保護措施的刺激下,中國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及低碳產品的出口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還存在廣闊空間。
其次,從現實國情與實際內需上來看,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也是一個人口大國,所面臨的人均資源緊張、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的程度較西方各國更甚,現行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得到轉變。碳關稅的出現增加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的稅收壓力,但也將強化我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促進我國盡早放棄以高能耗和高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形式,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升級。
消極影響。首先,影響我國在全球范圍的大國形象。隨著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這也就意味著碳關稅政策背景下我國將首當其沖受到沖擊和影響,且境地兩難。如果對碳關稅采取妥協態度,那么我國將在未來非常長的時期內蒙受巨大的外貿經濟損失;而如果不配合碳關稅的征收,又會受到各國的控訴與指責,背負失職于世界環境保護的罵名,大國形象受到損害同樣也會極大地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未來發展。其次,嚴重沖擊我國的高能耗產業。盡管我國有心發展低碳經濟,但低碳經濟的發展無法完成于朝夕之間,它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時間過程。當下,高能耗產業在我國仍扮演著重要的經濟支撐與推動作用,不但關系到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更影響到數量巨大的人口就業問題。相對于我國實現當前經濟發展形式向低碳經濟發展形式轉變所需要的時間,碳關稅政策的出臺非常突然,我們難以及時妥善應對。
我國在碳關稅問題應對上的主要難點
法制力量不足。無法可依或立法太過籠統是我國當前在碳關稅政策應對上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當下,我國在環境法立法情況不容樂觀,關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法律法規很少。而已出臺的環境法,如《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也都因為法規制定太過寬泛而鮮有實際的法律調節作為。其中大多數法律條款也都沒有突出調節特點而更多地體現出的是引導與鼓勵性質。法制力量上的不足將會顯著地影響到我國貿易的未來發展。
經濟結構不合理。對重工業的過度依賴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道路上的一個巨大障礙,也是我國現有經濟結構中最缺乏科學性的環節。有數據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的重工業比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國內產業結構的重型化不但加速了我國境內產品生產的碳排放量的持續性增長、硬化了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加大了產業轉型的難度,更直接導致國民的高碳消費傾向與碳偏好,為我國的節能減排增設了一道新的人為屏障。未來15到50年里,我國自由市場內的技術與資金投資將習慣性地鎖定在高碳產業中形成依賴,對國內低碳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
企業環保理念淡薄,未來減排壓力巨大。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各類能源儲備也較為豐富,這種現實背景下國內企業的經濟、環境危機意識難以建立,它們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依然會不自覺地套用傳統模式,慣性地沿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而另一方面,我國早在2009年便宣布中國將在202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比2005年減少40%~45%的目標。在未來數年里,我國將面臨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但減排形勢嚴峻,面對我國當前以重工業產業為支柱、企業環境保護理念淡薄的現實,總體情況并不樂觀,必須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