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企業在獲得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企業環境成本內在化已成為必然。然而在當前制度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下,環境成本的內在化還存在一定的障礙和困難,應該從明確產權、政府扶持、政策優惠、企業自律等方面促使企業逐漸將環境成本內化。
【關鍵詞】企業 環境成本 內在化 障礙 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此同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一些不科學的發展方式也給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主要表現在對資源無限制開發,對環境肆意破壞等方面。環保部的數據表明,我國每年的經濟增長給環境造成的損害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2012年因泄漏、土壤惡化、濕地消失及其他影響造成的損失已增加到1.3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3.9%。很多高污染性企業如石油、石化、鋼鐵、煤炭、造紙等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已經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環境的日益惡化也引起了國家對于環保的重視,出臺了相關法律制度來規范這一問題,我國已經頒布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在內的一系列環保法規,并于1992年正式啟動了產品環境標志認證工作,企業環境成本逐漸內部化,實現完全成本核算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環境成本內化對企業的影響
無論是主動將環境成本內化或是被動接受,其都會對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個方面。
不利影響。企業的環境成本內化后,一部分成本可以通過技術改進和管理方法的提高予以消除,但是剩余部分將會抬高產品的價格,并最終將該成本轉嫁于消費者身上。從這個角度出發,環境成本內化將會抬高企業產品成本,降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而又影響市場占有率。在國際貿易中,一國的環境標準高于他國,也將會導致企業的出口競爭能力降低,這也就是欠發達國家的產品競爭力低于發達國家原因之一。
有利影響。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企業的環境成本內化將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浪費、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隨著人們對環境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注重環境保護的企業將逐漸在消費者中樹立起良好的口碑,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企業也會取得更多的競爭力,而這種競爭力將是一種長期的競爭優勢。
環境成本內化的主要障礙
缺乏環境資源產權的準確定位。根據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市場機制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是明確而專一的產權。而現在的困難是環境資源的特殊性導致其產權不能清晰被辨別,主要表現為缺乏明確定義、執行力度差、產權歸屬不明確等。這將導致企業對資源的短期開發,而忽略了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發生了質的飛躍,同時我們的環境也被嚴重破壞,其主要原因是前期擴張速度過快,以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之所以以環境換經濟發展,主要是因為環境資源產權不清晰,根據法律規定,我國所有的資源都歸國家所有,但是環境資源的實際使用權和所有權卻被混為一談。
環境成本量化的困難性與復雜性。由于環境資源的使用者眾多,同一資源可能由多家企業共同使用,產生多種用途,與多種社會因素相關,這為具體的量化帶來了困難。由于各企業長期對環境資源的無償使用,使得環境資源沒有市場價格,很難確定其合理的價值,即便確定了也很難做到準確計量,使得貨幣計量沒有實際的對象。在現行的會計體系中,并沒有專門建立與環境保護費用相關的會計核算。有關于環境成本的項目也不多,目前主要設置了“綠化費”和“排污費”這兩個科目,綠化費主要指企業綠化廠區所產生的費用,排污費指的是按照有關規定上繳的排污費用,但是這兩個項目核算的只是環境成本的一小部分,并不能涵蓋環境成本的全部內容。
對資源錯誤的認知。曾經一段時間內,人們把環境視為大自然的財富,是沒有經過人類勞動就已經存在的,這種不勞而獲的思想,使得人們認為環境是無價值的,也導致了人們對環境資源的無償使用。環境資源也無法在會計核算中體現。然而現實是,環境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作為一種獨特的資源,具有有限性、稀缺性的特征。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多,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各類資源的不斷消耗,人們對于環境開始給予更多的關注,為減少環境污染,開始向環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環境已經稱為一種稀缺資源。
現有經濟核算體系對于環境資源的忽視。現有國民經濟的核算體系主要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生產總值、生產物價指數、消費物價指數、個人收入等一系列的指標,而這些指標中并沒有考慮環境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忽略了環境成本和資源耗費,更多的關注于產出,導致在生產過程中看起來GDP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但實際上效率并不高,因為GDP沒有將環境污染和資源耗費計入核算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