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論斷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和路線圖,是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新的重大戰略部署。
改革開放35年來,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我國全面推進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頭戲”,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同時,我國經濟正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考驗。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可以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促進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深化,從而釋放更多發展潛力、動力和活力。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一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更加鞏固,夯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二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搭建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平臺,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三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凡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的企業投資項目,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同時注重簡政放權和加強監管同步推進,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四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預算制度、現代稅收制度和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體制,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五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堅持城鄉聯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六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七要堅持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協同推進,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我們黨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又一次升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還不完善,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秩序不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政府權力過大、審批過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有利于找準市場功能和政府行為的最佳結合點,切實把市場和政府的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和優勢。一要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凡屬市場能發揮作用的,政府要簡政放權,不要去干預;凡屬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應當主動補位、到位;二要善于運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只告訴市場主體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該做什么,由市場主體根據市場變化做出判斷;三要從更大的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努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四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的作用,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使“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各司其職、相得益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