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中國模式”的討論越來越熱。一部分人認為是“中國模式”將我國帶入了世界強國的行列,它會引領全世界走向一個新的時代;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中國模式”使我國進入了環境“三高”的境地,公平與正義嚴重缺失,貧富差距急劇拉大。文章圍繞“中國模式”進行分析,提出正確看待“中國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模式” 提出原因 正確看待
各種“模式”的提出
世界上現存多種模式,例如“北歐模式”、“拉丁模式”、“東亞模式”、“自由主義模式”,還有曾經的“蘇聯模式”,將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模式”出現。一個“模式”的提出可以概括為三種原因:
總結經驗,學習借鑒。古語說:不二錯,必大成。人類社會之所以進步,關鍵在于此。能夠不二錯,其實就是總結經驗,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上面提到的這些“模式”,不管是自身提出來的,還是他人提出來的,目的是通過向“模式”學習借鑒,聯系本國或區域的實際來促進自身的發展進步。
理論升華,填補空白。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多種多樣的,這些“模式”的提出,其實就是世界各國或區域發展方式的理論升華,它們填補和豐富著全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也充分表現出人類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包藏禍心,捧殺侵蝕。事物的發展總是有兩面性,多種“模式”的提出,其初衷各有不同。首先就是誰提出的這個“模式”,有可能是這個國家或者區域的敵對者,意識形態中的對立國等;其次國家或區域自己本身的發展還沒有達到能夠提出“模式”的層次,也沒有什么特色值得總結、學習和借鑒,“模式”提出者的目的就值得懷疑了,一方面是捧而殺之,被對方抬的很高,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從而可能脫離本國的國情、民情、社情,導致以后的發展出現滯后甚至停止的危險;另一方面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侵蝕,世界各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并沒有因為戰爭的結束而結束,反而由于沒有戰爭的宣泄而愈演愈烈。所以隨時警惕意識形態領域的侵蝕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中國模式”的爭論
肯定“中國模式”的存在,大唱頌歌。該觀點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速發展認為是“中國模式”存在的重要表現,主要從經濟、政治、社會方面進行闡述,贊頌成就,回避問題,認為“中國模式”是中國發展的法寶,可以改變一切,大有“超英趕美”的勢頭,儼然一幅“天朝上國”的樣子。
否定“中國模式”的存在,唱衰中國。該觀點認為中國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主要是通過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費換來的,政治上講究效益,不求公平,忽視民主、貧富差距急劇拉大等。不存在積極意義上的“中國模式”。甚至預言中國再這樣發展下去,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會栽跟頭。就算有“中國模式”,也不是正面意義的,大嘆中國沒有未來。
正確看待“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如其它各種“模式”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之一。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模式”。沒有普適性的“模式”,“中國模式”也是如此。不能因為中國發展迅速,頂住了金融風暴的沖擊,中國的發展方式就是萬能的。沒有必要把“中國模式”妖魔化,它只是人類發展長河中的小水花,所以如何正確看待“中國模式”就是一個重要問題。
一方面,這是東西方相互借鑒的結果。清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禁錮的思想。面對列強及長期的屈辱,中國踏上了學習借鑒,尋求富強的旅程。洋務運動,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實施西式工業化;戊戌變法,借鑒西方發展模式,試圖進行資產階級政治改革,雖然都失敗了。但是它影響了出生于19世紀末的一大批中國人,據統計,民國初年成立了三百多個政黨,1917年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不久之后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一次艱難的學習借鑒,為此中國共產黨付出了血的代價。直至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征,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時,才有了屬于中國自己的“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