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中國模式”必須不斷發展。“中國模式”帶領中國從革命戰爭年代走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它本身也發展和完善了許多。但是當今世界的變化迅速,中國要發展,“中國模式”也要進步得更快。近些年來中國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2008年后甚至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鼓吹“中國模式”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中國模式”仿佛已經成為世界新的救世主,它能讓非洲擺脫貧窮,能讓歐洲擺脫債務,是“終結西方民主唯一合法性”。其實照搬照抄屬于上個世紀,再先進“模式”也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總不能“削足試履”吧。“中國模式”是符合中國的發展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世界先進發展方式中國化的結合,是吸取經驗教訓,反復借鑒,探索出來的只屬于中國的發展模式。面對不斷發展的世界和不斷前進的中國,“中國模式”的發展從未停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互借鑒,不斷升華,緊貼中國實際,不斷發展“中國模式”直至中國夢的實現。
“中國模式”面臨的挑戰
目前,“中國模式”還只是一種正在探索和形成中的社會發展模式,還處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中,在其前進的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與挑戰。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中國模式”的高速度增長建立在不可持續性發展模式的基礎之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與低產出、低質量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給我國帶來了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過度、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生態破壞極為嚴峻等問題,這些都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也使得人與自然的發展矛盾日益突出。
社會問題不斷凸顯。其一,相對弱勢群體。中國模式所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即不可被忽視的社會相對弱勢群體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的發展是建立在對相對弱勢群體進行持續不斷地剝奪乃至掠奪的基礎上實現的。當然,這個剝奪與掠奪主要是從相對意義上來說的,即相對于有正式戶口的城市居民來講,農村居民、普通農民是被掠奪的主體。
其二,貧富分化問題。貧富分化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社會生產力所必然出現的副產品,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貧富的相對差距會越拉越大。就目前而言,社會張力已經積累到了令人警覺的程度。社會兩極分化的結果之一就是社會沖突的必然擴大:貧富差距的拉大帶來社會人員結構的兩極分化,富裕與貧窮的差距逐漸形成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沖突也會相應增加,所以極容易產生仇富心理,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發展“中國模式”的對策。學術界對“中國模式”的主要特征進行了不同層面的總結概括,從中揭示了“中國模式”的成功奧秘,歸結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強有力的政府領導。中國模式最具特色之處在于政府領導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中國政府的強勢表現在其對經濟具有決定性影響力,中國以壟斷營利性國企控制通信,石油、電力、媒體等戰略行業,通過對國有企業以及其他與國家關系密切的企業的控制介入經濟。另一個表現是所謂的“集中力量辦大事”,例如三峽工程和汶川抗震救災,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能具有這樣的動員力和執行力。30多年來中國的實踐證明一個比較強勢、比較有效的政府能夠制定一種比較長期的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長遠戰略和政策,而且有能力把它付諸于實踐。
其次,改革與開放并舉。改革開放肇始于農村,農村改革的成功不僅解決了幾億農民的溫飽問題,更是帶動了中國經濟的全面發展,城市改革也緊隨其后,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國企改革達到了一個高潮。時至今日,中國大部分的國有企業成功地實現了股份制轉變。對外開放大抵是與國內改革同步進行,通過設立經濟特區等不同層次的對外開放區中,國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伴隨外資而來的是現代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一方面解決了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數億農民的生計問題,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沿海開放地帶的經濟發展,可以說現如今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面貌不遜色于任何一個發達國家。
最后,理性處理穩定、改革和發展的關系。在穩定、改革和發展三方面的關系上,處理的比較好,也就是說在堅持穩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動改革和發展。中國這個國家歷史上動蕩太多,一直到改革開放中國才第一次有了連續30年的持續發展。時至今日,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制度實際上仍有不少問題,它絕對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中國模式就是以現在制度出發、從現在體制出發,利用這個體制來運作,同時不斷改革自身的體制,而不是學東歐搞所謂的“休克療法”,最終連累的還是自己的國民。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世人:中國走出了一種協調發展—先穩定后發展,以發展促穩定,以改革促發展,實現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協調和平衡的道路。
“中國模式”的成就和問題并存,實現“中國模式”的跨越式發展需要通過創新政治體制的頂層設計、加快法律體制建設,進一步明晰社會主義框架內產權關系,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機制,在保持經濟活力和共同富裕中找到平衡點。調整好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關系、設立有效率的國家資源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調節分配機制,合理分配資源,縮小地區差距,達到真正的“共同富裕”。狠抓嚴打貪污腐敗,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杜絕灰色收入,注重思想教育,提升理論認識水平,永葆中國共產黨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