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東亞價值觀面臨威脅。由于一直以來處于弱勢狀態,東亞價值觀在東亞地區不被認同,且缺乏整體性,阻礙了東亞一體化的進程。文化在東亞一體化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為了恢復東亞價值觀的生命力,對東亞價值觀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其與時俱進。
【關鍵詞】東亞價值觀 發展現狀 對策
儒教文化圈覆蓋了整個東亞,由此逐漸形成的文化和價值對本地區的人們產生了深刻影響。東亞價值觀是東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東亞地區獨有的思想文化觀念,以此為基礎,在認識事物時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東亞地區的文化歷史包括儒教、佛教、伊斯蘭教等,長期以來儒教學說一直占有主導地位,因此儒教學發展成為東亞價值觀的重要內涵。隨著各國的發展,東亞各國不斷富強起來,現代化步伐也不斷加快,同時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展,西方文化不斷沖擊東亞的文化和價值理念,使其不斷弱化。
東亞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東亞價值觀的基本內涵。東亞價值觀是東亞地區的居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價值理念、價值理想、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的綜合體系,其主要特色是注重和諧,這種特質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進了東亞價值觀的重建,啟發了全球的普遍價值追求。
東亞價值觀的基本特征。一直以來,東亞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吸收了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它本身具有延續性和創新能力,發展成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體系。
首先是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經過歷史的沉淀,東亞文化豐富多樣,既有以政治和倫理為主要內容的儒家價值觀,也有以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為主要思想的道家價值觀,還有一切皆空、人生皆苦的佛教價值觀等。例如,越南因為處在三處文化的交叉處,將儒教、道教、佛教融合在一起。
其次是具有很強的學習性。雖然東亞很多國家曾經閉關鎖國以拒絕外來文化和交流,可是從世界范圍來看,東亞地區還是非常重視教育,善于吸收和學習文化的。例如,日本在近代以前積極學習中國的政治和文化,近代時期又大量吸收西方的先進文明,形成自身獨有的文化模式,成為世界強國。
最后是具有很強的時代變化性和更新性。通過對東亞歷史發展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東亞地區對于舊的傳統是嚴格遵守的,可是必要時也會進行變革。例如,在近代中國的衰落中,東亞地區各國也進行了重大變革,充分表明東亞文化有很強的變化性和更新性,在此時期我國進行了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
東亞地區在文化上的包容性使東亞價值觀得以豐富和發展,其很強的學習性使東亞價值觀形成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精華的能力,其變化性和更新性使東亞價值觀一直富有生命力。
東亞價值觀的發展現狀
雖然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東亞價值觀對東亞各國人民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使人們在認識、判斷和加收外來文化和事物時以此為標準,可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東亞價值觀逐漸被弱化,其生存和發展也面臨挑戰,這主要是因為東亞價值觀自身出現了問題。
東亞地區的文化發展多樣化。在東亞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社會發展歷史、歷史文化等方面體現出東亞文化發展的多樣性。作為東亞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學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也形成了很多思想流派,同時在不同時代下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日本學者溝口雄三通過對中日“公私”觀念進行比較中發現,日本的“公”和“私”具有領域性和限定性,而中國的“公”和“私”具有原理性和道德性。在中國,勇、武、剛、強等武勇價值不受重視,可是在日本就很受重視,同時在日本也會將其和資本主義中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相結合。所以東亞價值觀在各國之間不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當文化傳入其他國家時,當地人民就會根據當地的文化傳統和哲學理念進行重新詮釋和發展,進而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價值體系。
在東亞各國巨大的社會變化中出現的一些“反傳統”的做法降低了東亞價值觀的影響力。隨著各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導致一些“反傳統”的做法出現,以至于降低了東亞價值觀的影響力。例如,日本一直堅持“脫亞”,我國在文革時期對“孔孟之道”進行批判。在這樣的歷史事件發生過程中,我國和日本的思想和文化出現了很大差距,東亞各國之間也因此出現了差異。雖然我國和日本都曾認為兩個民族之間文化相通,有了一定的親切感,可是也因此產生了很多文化誤解的現象,給兩個民族之間進行深刻理解和深入溝通產生了阻礙作用。實際上,日本文化只是在古代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可是它由自己的文化核心,近代以后我國和日本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