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工會立法的現狀與發展

—從中美工會立法比較視角

【摘要】美國和中國在經濟、政治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這也決定著兩國在工會立法上的差別。文章在對中美兩國勞動市場特點、工會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以及兩國工會立法差異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工會立法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工會法 中國 美國 比較研究

中美兩國工會及其立法的歷史與發展

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總工會正式成立于1925年5月1日,但成立不久,這一名稱就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而暫停使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全國總工會名稱被恢復使用,其作為中國唯一合法工會組織的地位被正式確立。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勞動市場的特點是以勞動關系作為中國共產黨進行政治領導的基本單位。這種勞動關系因其終生制特點而缺少流動性。理論上講,作為中國領導階級的工人階級既是用人單位—國有企業的領導階級,同時也是受雇于國有企業,因此勞資沖突和糾紛是不存在的。所以,勞動者的權利以及勞動者作為集體為其合法權益與雇傭者進行談判協商的相關規范在立法中沒有得到體現和重視。

改革開放以后,非國有企業數量的上升給中國勞動階級的人口結構以及勞動關系帶來巨大的影響。為了與經濟的發展以及勞動關系的變革相適應,使工會更有效地代表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2001年對工會法進行了修改。修改后工會法中確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作為中國工會唯一合法的全國性工會組織的地位,并且將其目標和宗旨歸納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及其各工會組織代表職工的利益,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同時,隨著勞動爭議數量的上升,出現了一系列規范勞動糾紛、和解,以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進行協商的法律規范。然而,這些立法著眼于對個體勞動者進行保護,卻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勞動者的集體力量。

美國工會組織。美國勞動者組織以及工會的產生可以追溯至19世紀初期。1866年成立的全國勞工聯盟號召了美國首次全國性的勞工運動,緊隨其后,多個全國性倡導勞動者集體運動的勞動者組織成立。雖然這些集體組織沒有受到明確的立法約束,但根據1890年謝爾曼反壟斷法,尤其是聯邦法院對LOEWE V. LAWLOR案的裁決,幾乎大部分全國性勞動者組織的集體運動都受到很大程度制約。最終,1932年Norris-La Guardi法的頒布禁止了雇傭者通過勞動合同限制勞動者參加工會組織,工人的自由結社權首次得到法律保護。但使勞動者集體運動權最終明確確立并得到有效保護的是1935年頒布實施的全國勞資關系法。

1947年,塔夫脫·哈特萊法作為對全國勞資關系法的重要修訂法案頒布實施,該法案在第一部分中體現了其立法目的:鼓勵勞資雙方就雇傭條件等內容進行集體談判,保護勞動者的結社自由和自主選擇的權利。

中美兩國雇傭關系比較

在中國,“勞動市場”這一概念的引入時間不長。中國勞動市場的誕生始于1978年,這一年,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中國的經濟以及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Traub-Merz將這些改變以及中國勞動市場的發展與成熟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農村公社被由地方政府所有的鄉鎮企業代替,農業人口開始在鄉鎮企業中工作;第二階段,產生了出口為主的經濟開發區,政府放寬了非國有企業的設立條件,這些變化進一步加重了農業人口在生產業工作的比例。更為重要的是,私營企業以及合資企業逐步占有市場中的重要位置;第三階段,國有企業的終生制雇傭關系被有期限的勞動合同所代替,從出生到死亡的“鐵飯碗”不復存在。這三個階段的改變不但給中國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也由于欠缺對新產生的勞動關系的法律規范,導致了大量的不規范勞動關系產生。

相比中國來說,美國勞動市場有較長的歷史,并且相對成熟。美國勞動力市場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高度流動性,即勞動者在短期內經常性的更換工作行業和工作地區,這一特征正在經濟和科技的大幅度發展后尤為明顯。二是靈活性,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勞動者可以靈活地調整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這種在工作時間和地點的靈活性促使了短期用工空缺的出現,增加了就業率。此外,大量移民,尤其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者成為美國勞動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中國工會   立法   現狀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