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西方農民市民化之路比較分析(2)

在“西方農民市民化之路”中,農民被趕出土地,但是就一般狀況來說,并不是資本一開始就直接獲得了土地,而是出現一個獲取地租收益的食利階層。“土地所有者的權利來源于掠奪。”(薩伊)“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既不用勞力也不用勞心,可說是自然而然地落到他們手中的,并且用不著任何洞察力和計劃。”“不管土地的產品怎樣,地租隨著土地的肥力而變動:不管土地的肥力怎樣,地租隨著土地的位置而變動。”(斯密)“最終的結果是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差別消失,以致在居民中大體上只剩下兩個階級: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⑤

當下中國,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流轉過程中出現收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以安徽省為例,“2000~2011年12年中,房地產稅費增幅有10年高于當年地方政府收入增幅,在地方政府收入中占比逐年攀升,從2000年的8.7%提高到2011年的55.75%,房地產稅費成為地方政府收入最重要的來源。土地出讓收入成為推動全省地方政府收入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⑥

所以在“中國農民市民化之路”過程中,有“權力的資本化與資本的官僚化”傾向,地方可能出現官僚資產階級集團。⑦曼德爾也注意到蘇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官僚集團,他說“官僚集團是一頭多面怪獸,它既有經濟根源,又有制度根源”。針對這種情況,借鑒“西方農民市民化之路”中的資本批判,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權力—資本”批判。

利用后發優勢,縮短“從農民到人”的旅程

既然國民經濟學“把勞動、資本、土地的互相分離,工資、資本利潤、地租的互相分離以及分工、競爭、交換價值概念等等當做前提”⑧,那么,他們也就無法區分農民和市民的不同,認為他們不過都是勞動的提供者而已。對于他們來說,工人作為工人、作為生產的勞動前提,土地所有者作為土地所有者、作為生產的土地前提,資本家作為資本家、作為生產的資本前提,就是一種“原初的自然狀態”。在這種“原初的自然狀態”中,工人完全喪失其對象,成為勞動的動物,只得到維持勞動所必需的東西。而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成為享有特權的、閑散的神仙—處處高踞于工人之上,并對工人發號施令。⑨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顯然不存在這種“原初的自然狀態”,“農民市民化”并不是“人之為人”的目標和追求,市民作為現在的存在,有自己的過去,更有自己的未來。也就是說,市民還不是“人”,“人”只是在生成。因為在馬克思的人學中,“人”并不是指現存的個人,而是指共產主義之后的社會中的個人。人與其勞動的客觀條件即自然真正一致,人因實現其類本質—勞動而實現“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在馬克思的人學中,首先必須對人提供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本身肉體生存的手段。在西方農民市民化過程中,這種生活資料隨著勞動的改變而完全喪失,人在這個意義上就完全失去對象性。其次是獲得“勞動的生活資料”的勞動,自然界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⑩西方農民市民化過程中,這種生活資料隨著勞動的改變而越來越強大,與主體勞動(活勞動)相對立。

“活動而發生的變更”,以及隨著活動的變更而發生的人的改變和自然的改變,在馬克思那里,體現為三個階段:第一,人與自然之間低水平合一,人與人之間是以依附于土地為中介的人的依賴性。第二,勞動者完全喪失自己的主體本質,私有財產獲得這種主體本質,自然變更為與勞動者完全對立的勞動的客觀條件,人與人之間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第三,單個主體勞動自我否定生成社會主體勞動,“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得以實現,人復歸其社會性,人與自然獲得一致,人與人一致。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中西方農民市民化之路顯著不同。西方農民市民化之路中,“貪欲以及貪欲者之間的戰爭即競爭,是國民經濟學家所推動的僅有的車輪。”而中國農民市民化之路最低綱領是農民增收、共同富裕,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

2003年7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講話中正式提出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闡發了人與自然的同一、人與人的同一,最核心的價值判斷是追求社會歷史進步的原則,其中的“科學”二字,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歷史科學”。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黨和國家把“三農”提到了空前的位置,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必須首先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從2004年到2013年,黨和國家每年都用一號文件強化惠農政策,采取對農民實行三補、全面取消農業稅、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市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等措施,提出四種“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的方法。這正是一條通向馬克思關于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通過大力發展機器體系下的現代農業,實現“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實現人的類本質—勞動。

“從農民到人”,這是一條兩步并成一步走的道路。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峽谷”不是為了“跳過”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而只是為了使落后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從農民到人”的“頂層設計”要想順利進展,不僅要大力發展機器體系下的現代農業,更要彰顯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內涵。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之路   農民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