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轉型促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結構趨向多元化。2008年以來,在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中,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所占比例較高,對農民收入的增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年,農民家庭的工資性收入甚至超過了家庭經營收入。與此同時,在家庭經營收入中,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約占家庭經營收入的78%~82%。這其中,種植收入約占第一產業收入的20%~40%,養殖收入約占第一產業收入的12%~35%。相對應地,來自二、三產業的收入,只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18%~22%。
概括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主要特點,可以發現,第一,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在工資性收入中,來自外出務工的收入約達到45%。由于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僅僅靠農作物收成無法維持生活,因此,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很多農村青壯年選擇了放棄土地經營而外出務工,舉家外出的農村家庭也比比皆是。據統計,近幾年來,農村80%的青壯年以外出打工為主,以種地為輔;第二,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國家大力實施一些惠農政策,繼續提高稻谷、小麥等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和土地資源的利用,使得農村第一產業始終占據農業主導地位的同時,直接提升了農民家庭的經營性收入。另一方面,我國大力發展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這又間接地提升了農民家庭的經營性收入;第三,財產、轉移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補充。2013年中央1號文件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方面給出了具體指示,這為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提供了堅實保障。與此同時,近幾年來國家對于農業投入的穩定增長,則為農民轉移性收入的增長奠定了穩固基礎。
總而言之,中國農村經濟轉型使得農民人均純收入整體趨勢呈持續穩步增長態勢,農民收入的內部結構也得到了一定優化。但是應該說,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潛伏性的問題,在當前,制約農民持續增收的障礙,關鍵就在于農村經濟轉型仍然存在問題。因此可以說,中國的農村經濟轉型正處在重要的關鍵期。
農村經濟轉型的未來方向
以資源優勢為依托,全面拉動經濟。資源型農村經濟發展的模式,是指因地制宜,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充分挖掘本村內部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礦產、森林、牧場、濕地等等,從而帶動與該資源相關的行業的發展,發揮輻射作用,全面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貴州省六盤水市是國家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之一,素有“江南煤都”之稱。該市盤縣紅果鎮的煤炭探明儲量為7億噸,而且紅果鎮的煤質量高、品種齊全,開采難度較低。這使得紅果鎮成為了國家大型國有工業企業盤江煤電(集團)公司機關的所在地。1995年,紅果鎮被國家體改委等11個部委批準為全國57個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與此同時,紅果鎮享有國家、省級多項優惠政策。1999年4月29日,紅果鎮成為盤縣政府辦公地,遂成為盤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4年,紅果鎮財政總收入完成5243萬元,其中本級財政收入完成2327萬元,工業總產值完成316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47元;2009年,紅果鎮全鎮財政總收入完成4.6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22元。
以區位優勢為根基,輔助支持經濟。區位優勢型農村,是指靠近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的農村,其經濟發展模式一般有如下特點:能夠為大城市提供輔助性配套支持;能夠從大城市的經濟結構調整中得到發展機遇;能夠利用到大城市的陸路、水陸等交通優勢。
賈家山村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辛家溝鎮的西北部,是一個典型的城郊村,距青寧高速公路入口處3公里,佳吳公路貫通全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是吳堡縣典型的人多地多的黃土高坡村。賈家山村深入挖掘城郊區位優勢,主動接受城市輻射,積極服務城市消費,努力將區位優勢升華為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和對項目的吸引力。借助于區位優勢,該村積極深化產業結構的調整,首先,利用土地廣、退耕還林面積大的優勢,著力發展養殖產業;其次,改造原有低產棗園,新增加種植核桃園、大棚種菜,建設小雜糧基地;再次,發展小雜糧基地和發展運輸業兩者齊頭并進。據統計,目前全村有運輸業大戶80戶,有大型車輛50輛,每年可創收700余萬元。通過以區位優勢為根基,該村真正做到了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在2010年,該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就達到了9113元。目前,全村更是已經形成了“養殖業、種植業、運輸業”三大特色產業構成的產業體系,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實現了增收致富的發展目標。
以企業為龍頭,放眼民營經濟。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以企業為龍頭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以本地區歷史上的從商傳統為基礎,借著改革開放后國家及當地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傳承并充分發展這種從商的傳統,形成民營經濟占主體地位的一種農村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