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政府持續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將其作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持續釋放制度紅利的突破口。目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轉變政府職能、挖掘市場潛力、激發社會活力、推動轉型升級等方面效應初顯。但隨著改革的深入,一些不容忽視、亟需攻堅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愈見突出。
在深刻認同、切實轉變觀念的基礎上,當前要尤其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重點領域需要攻堅克難。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全面深化改革思路,加強高層協調,優化方案設計,在事關激發市場潛力、社會活力、投資潛力、創新動力的重點領域縮小核準范圍,對市場競爭充分、企業有自我調節和約束能力、可通過經濟和法律手段有效調控的變為備案管理。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化解產能過剩、推進轉型升級結合起來,通過審批手段將禁止或限制過剩產能和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發展。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結合起來,讓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享受同等的發展機遇和社會資源。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推進創新驅動結合起來,讓一切有利于創新的要素自由成長、充分迸發。
源頭管理需要抓緊收牢。對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違法設定和變相設定行政許可、不當設置非行政許可審批,以及不當設定收費項目或變相收費的,要堅決糾正。盡快以行政法規形式出臺規范性文件管理條例,明確規范性文件只應對解釋性、落實性、操作性的事項作出規定,不能法外設規,設置行政審批事項。立法應當摒棄傳統的“宜粗不宜細”思路,盡量將條文規定得明晰細化,確保條文實的多一些、虛的少一些,具體的多一些、模糊的少一些,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減少規范性文件的出臺。制定規范性文件前置審查制度,改變目前先備后審、備而不審、審查乏力、審而不究等狀況。提高改革的公開性和互動性,將各部門審批清單在網上公開,哪些項目該保留或取消,應當廣泛聽取社會公眾意見。
審批行為需要強力規范。群眾反映強烈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問題,是官僚主義、衙門習氣的集中表現,除了要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加強作風建設外,還應當通過剛性的制度約束根除這一問題。引入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讓行政相對人更多參與評價考核。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公開化、信息化建設,所有審批都應當在網站和政務大廳公開審批目錄、時限、條件、流程圖、所需材料、責任人等信息。政務大廳一線人員應經充分授權,對于符合條件、滿足標準的審批事項,應當當場辦理。強化審批監督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審改部門或監察部門應當實現對分散在各部門的審批網絡的互聯互通,實現對所有審批的實時監督和預警制度。
配套改革需要加快提速。低準入,更要嚴監管。執法力量向基層傾斜,從經費、編制、裝備、機制上加強基層執法力量保障力度,并加快推進基層綜合執法體制建設。低門檻,違法更要高代價。改革目前社會征信體系條塊分割的格局,加快推進包含金融、司法、公安、電信、質檢、食品安全等領域在內的大征信體系建設,讓一切失信失范的企業和個人失去立足之地。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完全意義上的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和社會分開。積極培育社會組織,在放心、放手、放寬讓行業協會、社會中介組織承擔相關職能的同時,加強對其規范化、制度化、公信力建設的指導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