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這批成果深切關注中國崛起之國際背景和歷史基礎的研究,緊密聯系國內外實際,深入分析了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若干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對自由市場的兩種理解》《世界經濟統計研究新動向及對中國的啟示》《建設新中國的藍圖》《美國外交的奠基時代(1776—1860)》《“儒教國家”日本的實像》等。其中,《對自由市場的兩種理解》著重分析了自由市場倡導者中芝加哥學派與奧地利學派之間的分歧和共識,從學理上探討“自由市場”與“純市場經濟”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并試圖解決現存市場制度理論的解釋和實踐的觀察之間一直存在的沖突。這一在國內屬于創新性的研究,直接為我國經濟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了理論借鑒。《世界經濟統計研究新動向及對中國的啟示》提出中國職業分類應由“服務于行政管理”轉為“維護勞動者權益”,中國工業發展速度指標與國際工業生產指數的核心差異是“權數”,這一成果對于推動中國標準分類的修訂與改革,推動中國工業發展速度指標的糾偏,均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儒教國家”日本的實像》對日本是“儒教國家”、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撐是儒家思想等觀點提出質疑,厘清了“中日同文同種”這一流行觀點對人們的誤導,進而對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瘋狂對外侵略的社會基礎加以辨析,揭示了日本社會的“實像”。
第四,這批成果深切關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難點,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很強針對性和指導性的建設性方案或建議。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國金融穩定:內在邏輯與基本框架》《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研究》《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的結構變動與效應研究》《從行政推動到內源發展:中國農業農村的再出發》《中國人口:結構與規模的博弈》等。其中,《中國金融穩定:內在邏輯與基本框架》圍繞構建金融穩定長效機制,借鑒和參考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維護金融穩定的經驗,梳理了金融穩定的影響因素及作用路徑,描述了相對完整的金融穩定概念及長效機制分析框架,對于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的結構變動與效應研究》將中國外資經濟結構作為研究對象,追溯外資來源、進入形式和地區及行業的時間歷程,探尋其影響因素,分析其經濟效應,歸納總結了中國外資經濟結構變動規律,對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從行政推動到內源發展:中國農業農村的再出發》提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善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調控和引導的總體戰略,系統設計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公共政策體系,以及確保相關政策得以落實的政府管理體制,這一研究對于解決當前我國“三農”問題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