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思想不能無底限地向現實讓步
有關兩個30年關系的討論,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越來越熱烈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道路的探索和實踐進入了關鍵期,而國人往往習慣于在關于歷史的評價中表達對未來的期待和主張。因此,無論是對前一個30年的否定,還是對后一個30年的否定,甚至于對兩個30年的全盤否定,都蘊含著各自對于未來的某種肯定性選擇。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正確認識和把握兩個30年的關系,是一個關涉黨、國家和人民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
習近平同志適時提出的“兩個不能否定”,可以視為對這場討論的鮮明政治表態。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看,每一次重大的理論和實踐突破,往往相伴著對自身歷史一次全面和系統的總結。就此而言,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啟動也自然與兩個30年關系的評價內在地聯系在了一起。
“兩個不能否定”的提出,也是對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次總回應。歷史虛無主義對自己從來都不虛無,其所虛無的只是自己所否定和顛覆的歷史,通過虛無達到其別有用心的目的是這一社會思潮的一貫做派。歷史虛無主義在當下的強勁表演,不僅說明了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有著一定的市場,而且在關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不同歷史時期關系的問題上,一幕幕懷著越極端越搶鏡心態的拙劣而淺薄的表演,也著實反映了辯證法在當下是何等的稀缺。
依托辯證法來看兩個30年的關系,首先需要承認兩者的差異性。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認為,現在中國掉轉了一個方向,這兩個時期的對比是再明顯不過了。這位中國問題專家的看法顯然反映了一些人的感受。但是,差異性并不等于對立性,正如兩個30年既“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兩者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在于“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
還需要承認的是,無論是前一個30年還是后一個30年,都既有成績也有失誤甚至錯誤。如果不承認前一個30年有失誤甚至錯誤,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的戰略性調整;如果不承認后一個30年有失誤和不足,就不可能有當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但是,從總體上看,失誤(錯誤)和成績相比是支流與主流的關系。
辯證法的應用,更重要地體現在對未來的啟示上。改革開放以來,在尊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同時,已經越來越明顯地反映出對價值尺度的忽視和淡化。當下真理與價值近乎斷裂和對立的事實,使得對前一個30年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理解和意義的把握,成為中國未來探索需要吸取和借鑒的重要方面。有一點需要明確,毛澤東個人所犯的錯誤,不是發生在合目的性上,而是發生在合規律性上。只有社會主義,才是歷史、現實和未來得以連接在一起的唯一根據。因此,價值尺度的遵循和繼承,是辯證法賦予中國未來的關鍵所在。
思想與現實的關系,始終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命題。馬克思曾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一些人之所以懷念前一個30年,是現實不公平感受的曲折表達。實際上,正是現實中種種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相背離的問題的凸顯,才倒逼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思想不能無條件無底限地向現實讓步,未來需要努力推動現實向思想的靠近。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副主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