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中國戰略 > 正文

深化改革要克服體制糾結

新年伊始,中國改革號巨輪再次啟航,駛往更為廣闊而深遠的水域。改革航船破浪遠航,對航路上的“暗礁險灘”要心中有數。厘清難點和阻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行之一步。我們推出對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教授的專訪,意即在于此。

本版編輯(以下簡稱“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始終是中國社會的主旋律,同時也是我們這么多年來發展的根本動力。那么,這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概念,它在我們的整個改革進程中是基于一種什么樣的定位和考慮?

王長江(以下簡稱“王”):為什么要提全面深化這個概念,其中一條就是,它是由我們改革的特點決定的。改革與革命是兩碼事,革命就是要把原來的東西完全推倒重來,而改革則是在原有體制不變的基礎上進行的調整。調整也有兩種不同的辦法,一種是看到了問題所在,找到了核心環節,然后抓住這個核心,畢其功于一役。解決了根本問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蘇聯采用的就是這樣一種辦法。他們剛開始也是試圖發展經濟,制定了一個宏大的經濟發展戰略,但是制定之后發現推不動。為什么?因為官僚體制太僵化,利益太固化,他們不但不推動改革,反而起到了阻擋的作用。怎么辦?干脆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于是就轉向了政治體制改革。不是說不應該直接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而是他們在抓了政治體制改革之后,把其他問題都放棄了。結果越往前改,經濟就越困難,老百姓越覺得日子不如從前,越感到前途迷惘。于是就產生了質疑:蘇聯共產黨究竟還有沒有能力推動經濟發展。隨著改革的深入,黨的威信越來越下降,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實現經濟發展,自己的執政地位反而被改掉了,國家也解體了。所以,休克療法,抓住核心問題直接進行改革,試圖畢其功于一役,雖然是一條改革的思路,但同時也有很大的風險。蘇聯的后果就是執政黨失去了執政地位,國家也隨之解體。

還有一條路徑,就是漸進式的改革。看到了問題核心所在,但從最簡單的問題改起,從邊邊角角的、大家已經形成共識的問題改起。比如大家覺得日子過得不好,那就先把日子搞得好一點;大家覺得經濟發展水平太差,就先在經濟上做文章。先把大家容易形成共識的、邊邊角角的、容易改的改掉,一點一點往前改,我們采用的就是這樣一種漸進式的改革方式。漸進式的改革固然使得老百姓在經濟發展中得到了實惠,改革也獲得了更多人的擁護,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后果,就是簡單的問題慢慢都改掉了,積累下來、沒改的全是硬骨頭。我們小的問題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現在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是大問題。或者看起來是一個小問題,為什么難以解決?稍微往下挖一下就會發現,背后隱藏著一個大問題、根本的問題。不把大問題解決掉,小問題就會始終存在。所以我們說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這種情況就得打攻堅戰,而攻堅戰跟之前的小仗是不一樣的,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自己給自己動手術,自己給自己刮骨療毒。

從更加現實的角度去看,很多問題盤根錯節,聯結在一起,牽一發而動全身,同樣需要改革不斷走向深化。比如,就我們黨自身而言,現在黨的公信力的確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用一句政治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我們黨正行走在“塔西佗陷阱”的邊緣。“塔西佗陷阱”講的就是公信力的問題。簡單地概括,就是當一個政府或部門失去公信力的時候,無論你是說真話還是說假話,無論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人們都認為你是在說假話、做壞事。過去,公信力的問題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我們搞計劃經濟搞了幾十年,老百姓的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黨的公信力就受到了影響。所以改革開放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先讓老百姓的生活好起來。經濟發展了,黨的威信隨之恢復、隨之增長。這時候黨的威信和經濟發展是同步增長的,經濟增長一寸,黨的威信就增長一寸。但是到了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經濟還在增長,當然比過去慢了一些,但也有7%-8%,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我們黨的公信力如何?并沒有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增長而上升,兩者出現了分岔。馬斯洛需求層次說得很清楚,在人們的基本需求滿足之后,人會有更高的追求,這些更高的追求反倒會躍居第一位。因此,并不是一門心思發展經濟,群眾就會滿意,黨的威信就會隨之提高。現在的情況要比過去復雜的多,這也是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進行全面改革的一個突出體現。

編:我們現在經常說,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言下之意就是改革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力,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調整。那么具體來看,當前改革的難點主要在哪里呢?

王:改革深水區的一個特征是,很多矛盾錯綜復雜,聯結在一起,是有系統性的,因此改革也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去把握。從個別方面思考,可能會有一個答案,但最后的結果很可能與當初的愿望、方向不相一致,甚至背道而馳。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的信訪制度。我們黨的信訪制度是有傳統的。這種傳統是怎么來的?當初黨是靠暴力革命、武裝斗爭取得政權的,由于時刻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黨的組織像軍隊一樣,形成了嚴格的紀律和秩序。但這種非常嚴密、高度等級化的單線聯系組織體制,在革命時期非常有效,建設時期就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老百姓有什么想法愿望,就需要一級一級往上報;中央有什么指示,也需要一層一層往下傳達。這中間一方面會有時效性的問題,另一方面信息的損耗也會造成上下溝通的不暢。老百姓的利益、愿望和訴求難以向上反映,下情不能上達,就出現了“中梗阻”問題。怎么辦呢?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補充,信訪制度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制度安排。我們建立一整套信訪系統,信訪就可以起到信息直通車的作用,如此下情就可以上達。當時的信訪制度是沒有我們今天所說的越級上訪的。群眾對誰有意見,就向誰的上級直接反應,這就是信息直通車。信訪的初衷就是起這樣一種作用。根據這種本意,對信訪的考察就應該是看它接待群眾意見的數量多少,數量越多,說明信訪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但在信訪成為政府的一種考核機制和考核標準之后,信訪的性質就變了。信訪數量越大,說明你這個地方問題越多;問題越多,說明你的執政能力越差,考核排名就下去了。對各級政府來說,信訪量越大對他越不利,所以他們千方百計不能讓信訪量上去,壓訪就出來了。地方政府強行壓下去,老百姓的訴求還是沒處表達,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只好直接上北京去了。中央登記問題之后,信訪量還是算到地方政府頭上,為了不讓信訪量上去,截訪也出現了。這就形成了一個機制上的矛盾,或者說悖論。就是設置這個機構的本意是要讓老百姓能說話、有地方去說話,但同時他對各級政府的激勵是壓制老百姓的訴求表達。對老百姓說你們有問題可以去上訪,信訪機構就是接待受理你們訴求的;對我們的干部又說,你們需要小心,上訪量多了,會影響到你們的政績考核和提拔。一些地方甚至搞一票否決制,那只有去壓訪截訪,黨群、干群矛盾就這樣出現了。如此下去,問題只會越來越多,窟窿只會越來越大。

再比如財稅體制。我們今天實行的分稅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實行的。當時的考慮是,作為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個單獨的、整體的財力,所以就有了國稅地稅之分。對于一些比較窮的省份,本身財力比較薄弱,國稅可以通過轉移支付返還它們的稅收收入。當時的設想是非常好的,但真正實行之后,就產生了一些問題。第一,轉移支付的問題。現在的情況是,專項轉移支付多于一般性轉移支付。如果考慮到不同地區發展不均衡的話,應該更多的采用一般性轉移支付。但問題是,現在大量的資金掌握在部門手里。部門掌握資金,也想對資金負責,但由于他們對全國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不可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所以只能把資金變成一個個項目,也就是所謂的專項轉移支付。地方要想獲得轉移支付,只能去一個個部門跑項目,“跑部錢進”就出現了。第二,土地財政的問題。分稅制之后,地方最保險的一塊收入就是土地,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土地財政問題。土地財政的結果一方面是房價居高不下,房價太高老百姓就有意見,然后中央又要求地方控制房價;另一方面就是產生強拆,地方政府也知道強拆是違法的,而且容易造成群體性事件和社會不穩定,但很多時候不得不做,因為土地收入是地方財政的一個重要和穩定的來源。

編: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改革難以推進的重要因素。這些障礙很難由一個或幾個部門來破除,因為部門自身也有利益,所以改革必須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來設計、推動。

王:我們現在改革遇到的,更多的就是上面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由體制自身的糾結所帶來的。體制自身的糾結表現為,它會同時產生多種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激勵,問題在這種糾結的體制下無法得到根本和徹底的解決,而只會越積越多,使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和突出。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體制自身的糾結?看起來好像是因為權力集中了、垂直了,才產生了這些問題。但如果從全局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就會發現,權力實際上并不是集中到了中央,而是集中到了部門。改革進行了這么長時間,取得了這么大成就,為什么還受到很多質疑和詬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們的改革路徑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部門集中了過多的權力,“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部門成了既得利益者。這里面的關鍵是部門不需要對全局負責,而只負責自己的一塊,他有自己的利益,如果由部門來實施改革的話,改革很容易就會發生變形。我們過去的改革很多時候是作為一種常規性的工作,上面一聲令下,要求大家改革,鼓勵大家創新,然后各個部門去落實,去想自己怎么進行改革、怎么進行創新。這樣的一種改革思路,最后產生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每個部門都自覺不自覺地擴大自己的權力,使改革變形、打折扣。所以從這個方面說,不是權力過于集中了,而是部門做大了權力。因此,改革必須打破部門對權力和利益的壟斷。而要排除這些干擾,就必須從更高的層面來設計和推動改革。

編: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并由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這彰顯了中央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各地也紛紛建立了本層級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具體怎么運行現在我們還拭目以待,您覺得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王:改革必須通盤考慮,必須從更高和整體的角度進行設計,這是深層次改革的特點和要求,同時也是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改革不是要在現有體制和框架之中找平衡,而應該超越現有體制格局。改革不應是現有體制下進行的一種常規性工作,而更像是一種應急機制。從這一角度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設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政府應該怎么運行,公權力應該怎么運行,它自然有一套邏輯,把邏輯搞清楚之后,我們再按照政治運行的邏輯和規律來梳理整個權力運行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疊床架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個方面出問題就在這個方面建一個部門,賦予其權力和職責,那個方面出問題又在那個方面建一個部門,賦予權力和職責。這種疊床架屋式的改革是沒有眼界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回到一種系統的、整體的思維,以更加宏觀的視角來思考整個改革的設計。

這并不是說,要把所有權力都匯集到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設立是為了超越部門的利益,是要進行頂層設計,對基本的規則、邊界等作出規定。在此基礎上,領導小組設立更重要的作用,應該是為地方和基層的改革創新,開拓更大的空間,提供更多的自由,并為他們的改革創新舉措承擔相應的風險和成本,使地方和基層能夠在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度下,更少顧慮地進行改革創新。

[責任編輯:楊昀赟]
標簽: 體制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