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新型城鎮化的速度問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顯然,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促進產業升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城鎮化都被寄于厚望并承擔著極其重要的歷史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說,城鎮化作為我國一項重大戰略選擇,其進程必須加快。
與此同時,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同時指出,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我國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既然是一個自然過程,就必須尊重城鎮化的自然規律;既然是一個歷史過程,就必須按照歷史邏輯“照章辦事”,也就是“急不得、快不得”。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土地城鎮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速度”和“戶籍人口城鎮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鎮化速度”的“一快一慢”現象,就是片面求快的結果。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正確處理好速度問題。要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推進城鎮化要尊重城鎮化自身發展規律,確定目標必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推進過程中要找準著力點,循序漸進,既要抓緊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已經累積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又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起,做到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
五是新型城鎮化的質量問題。傳統城鎮化以政府為主導,走的是粗放擴張模式,這種模式顯然已經難以持續下去。推進新型城鎮化,應該更多地強調市場主導,強調節約、集約、綠色、低碳、智能的發展模式。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單單是一種“量”的擴張,更重要的是追求“質”的提升。要防止有速度無質量的城鎮化。要注意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有機配合,形成雙重的動力機制。既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做到速度和質量的有機統一,解決好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走中國特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重在提升質量,使之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要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認真研究戶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強鎮擴權等改革舉措,以制度創新促進城鎮化質量提高。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僅要做“量”的文章,拓寬城市框架,擴大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間,更要做“質”的工作,注意拓展和增強城市功能,向科學規劃要質,向優化產業要質,向集約利用資源要質,向生態環境要質,向規范管理要質,向均等服務要質,全力推進城鎮化質量有效提升。
六是新型城鎮化的時空問題。在時間維度上,強調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其本質是促進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在空間維度上,涉及城鎮化的空間集聚與擴散,其本質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
從空間維度看,城市是一個具有歷史發展性、經濟中心性、空間集約性、綜合動態性和以人為本性的系統。由于地區差異大,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不一樣,發展階段不一樣,特點也不一樣。由于城鎮化過程將持續很長時間,未來城鎮化的路徑、結果也將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在規劃頂層設計時,要正視每個地區發展階段的不同,真正做到尊重多樣性,注重特色化,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從時間維度看,我們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定時期推進城鎮化進程,因此,城鎮化起點不可能很高。要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做足調研文章,深入研究本地區資源狀況、產業特色、風土人情、生態條件以及傳統建筑風格,搞好城鎮定位,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工則工,宜農則農。要立足現實基礎,根據現有財力和發展階段性特征,有多少錢,辦多少事。要分清輕重緩急,找準突破口,把解決常住人口市民化工作擺在優先位置,把培育特色產業擺上重要日程,扎實工作,務實推進,堅定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科學布局、綠色發展、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積極貢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