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是中央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點上,對金融業全面審視、準確把握后提出的戰略要求。
歷經35年改革開放,中國金融業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項改革,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幅提升,為中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作出重要貢獻。但必須看到,近幾年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現象逐漸突出,部分地區產業空心化跡象顯現,金融領域資金分布不合理矛盾仍然存在。這些問題與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目標是不適應的,與做好今年經濟金融工作的要求是不適應的,必須堅決從不適應轉為適應。
我們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因為金融體系的演進歷程本身,就是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可以說,金融體系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服務實體經濟。諾貝爾獎得主盧卡斯曾說過:“金融的發展是跟隨實體經濟需求的引導,當實體經濟有需求時,金融就自然而然發展起來了。”從信貸市場到證券市場,從原生品到金融衍生品,金融每一步創新的背后,都有實體經濟需求的呼喚。也只有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創新才具有生命力。無論是銀行、股票、債券等基礎創新,還是期貨、衍生工具等程度相對復雜的創新,都是基于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而產生的,出現之后,又都毫無疑問地推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我們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因為尚有不少本應由金融推動實現的功能未能實現。這些領域包括:金融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小微企業融資難;社會融資結構不合理造成金融體系風險積聚;缺少有效配置工具導致不同行業和區域金融資源分配不均;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不夠,造成金融在發揮正向作用的同時負面效果提升,最典型的表現便是信貸投放增加,一定程度上引致價格水平上行。這些亟待改善的領域,正是需要金融通過創新,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我們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因為創新必將是未來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考察現階段國際金融格局,可以看到金融市場發展的“游戲規則”早已確定,且規則制定權被“先行國家”所主導。越晚推動創新、越晚參與到“游戲”中來的經濟體,其較先行國家的差距就越明顯,其參與規則制定的可能性和話語權就越弱,相應付出的代價就越高。因此,就我國而言,在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方向上推動金融創新,關系中國金融實力和發展后勁,關系中國金融的國際發言權,是中國金融自強的正路。
2014年世界經濟雖正在延續緩慢復蘇態勢,但也存在不少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我們既要只爭朝夕,又要把握全局;既要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又要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深化各項金融改革。如此,中國金融才能以轉變發展方式的主動、調整結構的主動、改革開放的主動,贏得競爭的主動和發展的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