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2013民族主義發展態勢

核心提示: 美國的國家民族主義披上了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的外衣,從而向公眾掩蓋了它非理性的一面。事實上,美國為維護“國家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做法是司空見慣的

作為當今世界最強大的政治力量之一,產生于近代歐洲的民族主義現象,無論是從社會意識形態角度出發,還是從社會政治運動視野而言,它所追求的外在表現形式,都是建立在領土政治基礎上的“民族-國家”。人們將這種追求稱之為“一個人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古典理論”。

但是,在把這種論說或理想付諸實踐時,則另當別論了。世界上有數千個“人民”,但有資格稱為“民族”和有能力建立獨立國家的,自法國大革命200多年來只有不到200個。而民族-國家所要求的公民忠誠,也被國際移民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突破。至于民族-國家的外殼功能,以及民族-國家間的關系,也沒有完全按照民族主義古典理論家們的設計和設想發展。

同質化民族-國家觀的重拾:“第二代民族政策論”的提出

關于民族主義的國內外論著數不勝數。雖然視角和觀點不盡一致,但是拋棄民族-國家的絕對同質化觀念、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少數民族差異,已經成為大多數學者的思想共識和道義主張,而且還逐步變成了包括我國在內的眾多國家管理和協調族際關系、制定少數民族政策的基本理念和原則。

然而,近年來卻有學者主張對少數民族要“去民族身份”,要“淡化民族意識,民族工作要‘去政治化’”,“不給任何人聲稱是某一‘地方民族利益’代表和領導者的機會”,要“千方百計”地以“核心文化”來整合少數民族,包括采取“鼓勵族際通婚”的措施等,認為這些應成為我國“第二代民族政策轉型”的具體措施和緊迫任務。同時強調,自己的主張來自于中央的信息。

事實上,“第二代民族政策論”者與中央政策毫無關系。2010年1月和5月,中央分別召開西藏和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了“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見。“第二代民族政策說”的提出者據此認為“這是我國民族政策從第一代開始向第二代轉型的標志”,同時,把自己設想的“第二代民族政策”確定為“一體化”政策,又曰“整合”政策。然而,“一體化”或“整合”概念,與“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意相去甚遠。

追根溯源,“第二代民族政策”論者的思維方式包括理念和依據,都是對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現象的誤讀,他們的出發點是從反對民族分離主義而非民族關系治理的角度出發的。民族關系治理與反對民族分離主義是兩碼事。民族分離主義,不源于民族差異的存在,更不是一切少數民族的必然,反對民族分離主義,不一定非要進行民族同化,二者不是必然的邏輯關系。“第二代民族政策”論既沒有把握民族主義思想的本質,也不合乎現代民族-國家建立的真實。

在現代主權國家秩序下,分離主義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幾乎殆盡。而在集體人權理念下,同化主義也不占據道德高地。由此,如何消解二者之間的對立,探討多民族國家內部民族關系的善政善治之道,就成了當今政治學的重要課題。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實際上普遍不是同質化的而是包括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必然要促使人們反思和質疑民族主義經典理論。政治上共同建國和治國,文化上相互尊重與包容,遂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觀念。

置于他國利益之上的訴求:國家民族主義頻現張力

隨著一些國家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日趨衰弱,以追求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國家民族主義迅速興起,它壓倒包括自由主義在內的各種意識形態,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思潮之一。所謂國家民族主義, 是指以民族國家為單位、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民族主義,是一種能夠在國際政治中發揮作用的力量和因素。應該承認,國家民族主義在推動阿拉伯國家文化整合、歐洲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以及民族國家建構等方面的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雖然美國一再回避談及自己的民族主義,但是世人已經普遍認識到,美國民族主義的客觀表現形式即是以美國“國家利益”和“美國精神”為核心的國家民族主義。但是,其非理性因素現今已與霸權主義融為一體。美國的國家民族主義披上了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的外衣,從而向公眾掩蓋了它非理性的一面。事實上,美國為維護“國家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做法是司空見慣的。從以鏟除恐怖主義為由頭,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染指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內政外交,到去年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監聽盟友”事件,都是例證。

與美國國家民族主義的做法可以媲美的,是日本對歷史真相的否定,以及對他國領土的覬覦。在領土問題上,日本民眾更愿意接受“符合國家利益”而不是“符合歷史真相”的觀點。正如日本學者中村元所言:“民族主義是日本人價值觀的核心。”日本國家民族主義主張重新評價日本近現代歷史,強化國民的民族國家認同,反對對美從屬外交和全球化。其目標是擺脫戰后體制,恢復國家傳統,成為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政治大國甚至是軍事大國。日本因覬覦周邊國家領土而招致的譴責,似乎并未根本改變其民族主義的實踐步伐。

歧視與壓制:強勢人民對待弱小人民的政策

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建立普遍包括了大大小小不同的人民,這是各族人民生活之渠交匯流淌的結果,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既然如此,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各族人民之間該如何相處?其中,關鍵問題是強勢人民怎樣對待弱小人民。在民族主義經典理論支配下,許多國家都曾對弱小人民或族裔采取不公正的政策,置他們的利益和感受于不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現代國家以公民權利和公民社會建設為目標,但美國黑人和土著人卻長期被剝奪公民身份,只能按照英裔者國家的安排,“遵規守矩”地生活。

在法律上的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和壓制被逐步取消之后,美國現實社會中的“歧視”和“壓制”卻依然存在。 當奧巴馬當選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時,許多人認為美國有望步入“后種族歧視”時代。但據最新的民調顯示,79%的受訪黑人稱美國仍充斥著歧視。今天,美國黑人失業率較全國平均值高出6個百分點。認為美國種族關系“較差”或“極差”的黑人受訪者多達58%,比四年前上升了30%。

美國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和壓制政策,在自由主義世界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并非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這倒不是因為自由主義者本性惡,而在于他們盲目信奉的民族主義經典理論排斥他者,不能包容差異。從2010年開始,法國、意大利等國不顧歐盟的反對,多次大規模驅逐羅姆人。針對這一狀況,2013年10月,歐盟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啟動了一項促進吉普賽人融入歐洲主流社會的計劃,旨在幫助他們成為歐盟社會中真正的成員。但是,很多歐盟成員國都對歐盟的計劃敷衍了事。

自1980年代以來,歐洲一些主要國家相繼采取了多元文化政策,聲稱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各種文化平等共存,但其實施結果卻與人們的期望相去甚遠,甚至造成文化區隔,刺激了歐洲極端排外勢力的增長,導致了少數族裔長期居于弱勢地位,并成為引發社會騷亂的一大根源。歐美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右翼政黨及時抓住了選民關心的移民問題,高舉反移民和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的大旗,贏得了社會中下層民眾的廣泛支持,從而在西歐國家的政壇上異軍突起。2013年4月,克羅地亞右翼聯盟獲得32.94%參選選民支持,戰勝此前被普遍看好的克羅地亞民主黨,將歐洲議會中克羅地亞12議席中的半數攬入囊中。法國極右翼組織“國民陣線”和荷蘭自由黨,同比利時弗拉芒利益黨、英國獨立黨等極右政黨就結盟問題展開磋商。2013年11月,兩黨黨首決定在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集體發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

責編/馬靜    美編/李祥峰

注: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文章,網絡轉載請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人民論壇》雜志”字樣。書面轉載請聯系010-65363752或郵件至rmlt@rmlt.com.cn。

[責任編輯:馬靜]
標簽: 民族主義   態勢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