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
著名學者梁漱溟分析了中國文化“文化同化他人之力最為偉大”、“吸收若干鄰邦外族融成”、“內部具有高度之妥當性調和性”等七點個性,①即使到了當代,傳統文化之價值猶在,“失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西跨文化交流只能局限于與當代的對話而缺乏與中國古代偉大心靈的對話,失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西跨文化交流是不完整的交流,失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文化是沒有魅力的。”②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傳統文化承擔著不同的功能角色,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傳統文化需要跟時代很好地結合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服務,才能在當代挖掘其存在的更深層次意義,才能被更多的人所認同和支持。
第一,提高國家軟實力競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1990年)首次提出了“軟實力”概念,是相對于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概念而提出的。文化軟實力對外關系到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認知度和認同度,對內關乎國民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相對于硬實力而言,文化軟實力的力量更能以和平的方式來完善人類的思維方式,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彰顯國家魅力。當代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各國在提升國力的同時仍不斷強化其軟實力,從而增強綜合國力的競爭。第二,加強文化對經濟的反作用力。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一直秉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宗旨,文化現代化的目標也正是得益于經濟的迅猛發展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被賦予了商業價值,出現“文化唱戲、經濟搭臺”的現象,進而世俗化、娛樂化、商業化,挖掘不到價值的文化則無人問津,落得逐漸走向衰退的境地。然而隨著文化建設在社會整體規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經濟的發展同樣受制于文化的反作用力,依附于經濟發展的文化最終也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循環。第三,凸顯文化交流的新理念。梁啟超在1896年《變法通義·論學會》一文中論證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獨。獨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強。③”只有通過文化交流才能啟發民智,將傳統文化推向更高的視野。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文化轉型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撐,因此解決了傳統文化的轉型問題,將會帶動整個社會轉型。
轉型期傳統文化走出去困境分析
困境的成因分析。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積累了輝煌的文化財富,也經歷了全盛時期和社會改革時期,然而不管處于何種社會階段都未曾放棄對文化事業的追求和改造。當代中國始終堅持不渝地走文化強國的發展路線,當人類邁入了新的時代,世界整體格局也隨著新時代的來臨有了大的轉變。走固步自封、死守傳統的老路,中國的命運將會重蹈歷史的覆轍。呼喚傳統文化走出去不僅僅是重拾傳統,而是立足傳統、創新傳統,在不失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向現代化看齊。
隨著中國在全世界的國際地位穩步提升,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也必不可免地與世界產生交集,在中國未來發展的大問題上也不得不考慮到外圍的全球大環境。僅從文化層面來說,一方面中國悠久的文化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從好奇熱愛到深入研究嚴謹對待轉變,從美國唐人街的興起就可以看到這里面不僅有廣大華人的努力,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外來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對傳統文化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不良影響,因此我黨一直為創造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的和諧努力,積極做好文化走出去工作,為整個社會轉型貢獻力量。
困境的表現形式。民族自卑情節的心理阻礙。我國各民族創造了諸如“四大發明”、“剪紙”、“戲曲”等傳統文化形式,無不彰顯著我國文化的源遠流長,也吸引了西方國家對此進行積極的探索。然而隨著近代鴉片戰爭的爆發,逐漸擊毀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世界不再是天圓地方的樂土,蓄有辮子的老祖宗被人嘲笑,四書五經因為拯救不了當時的中國也被拋棄在角落,民族自信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民族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新鮮器物的出現對國人思想的沖擊。器物的變化是生產關系的組成部分,能夠反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舉例來說外國的火車引進到了中國,以往騎馬趕路幾天的路程只要一天甚至更短時間就能到達,這讓國人產生了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器物的改變往往都與老百姓吃穿住行緊密相關,也是他們內心最能深刻感受到自卑的源泉。其二,傳統文化本身所致。自古以來的封建枷鎖已經造成了人們內心卑微,安于天命的慣性。傳統文化已經規定了生活的林林總總,規定了作為子民必須順應上天和君主。其三,綜合國力的懸殊。盡管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極力追趕,但在很多方面的競爭力仍不如西方國家,這樣的現實對民族自信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文化交流的被動接受。根據文化交流規律,高勢能文化總是向低勢能文化進行文化輸出。目前,鑒于經濟、軍事、話語權等因素,西方國家必然要進行大規模的文化輸出和滲透。就世界范圍的總體情況來看,我國仍處于低勢能文化地位,出現了文化交流的逆差現象,同樣也顯露出資本主義國家追求剩余價值的本質。在這樣的整體形勢下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走出去,化被動為主動,充分掌握中國在國際上的主動權。
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提出“西方中心論”指出世界上的文化都是圍繞西方而展開的,西方文明是世界的中心,鼓吹所謂的民主和自由,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普及世人,用隱蔽的手段來達到他們統治的目的。實踐證明,西方對中國的認知是片面愚昧的,是沒有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妄自揣度。中國的文化交流活動從近代開始一直受到西方的影響,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沒有真正占據主動權。我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已經迫在眉睫,傳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大眾傳播媒介的引領;強化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等。通過這些途徑,不斷輸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精髓,打開西方了解神秘東方的窗口,加快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步伐。
傳統文化認同艱難。在封建社會走向消亡以后,中國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摒棄舊制度舊思想,傳統文化相對經歷了被完全批判、被平反、被邊緣化的過程。西方的文化快餐已經逐漸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改變了生活方式和觀念。“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有著淡出我們視界的趨勢,經典文化受到擠壓和排斥;影視、通俗小說報刊、卡拉OK、MTV等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快餐文化’的盛行;好萊塢大片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沖擊;圖書出版受到話語權利和市場經濟的制約越來越帶有商業化的特征等等。”④諸如此類的種種現象,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給人難懂難學落伍的印象。
傳統文化的認同是一個漫長的心理征服過程,需要正確地引導,實現其迅速發展可以通過多方面多途徑來解決。傳統文化從邊緣化走向現代化這條艱苦之路過程中,必須得到受眾內心的廣泛認同才能促成傳統文化走出去,這也是民族自信的一個構建過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造成傳統文化認同艱難的轉型困境。中西文化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增強傳統文化的認同是前提,必須在此基礎上去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
實現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途徑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費孝通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覺”概念:“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⑤首先要實事求是地認識我們受之于歷代祖先的中華文化,民族自信要建立在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只有真正了解傳統文化底蘊的民族才有可能自信起來。其次文化自覺中的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在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一定要占有自主權,不能被迫按照西方的模式和要求來進行改革,那樣就失去了國際話語權,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必然也會被別人所表達。
文化自覺也是發掘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前提條件,為其加大實現的可能性,文化自覺需要的并不是簡單地重拾傳統文化,更應該對傳統文化中有利于或者有害于文化建設的部分進行揚棄。值得一提的是這里說的文化自覺并不僅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認識,更應該對西方文化采取文化自覺,這是未來一種大趨勢,必須結合西方文化的優越來創新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
不可否認中國距離西方的科技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但盲目崇拜和學習都不是一種好的消除自卑心理的手段。民族自信的構建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群體凝聚力,是中國在國際活動中的一股底氣,必須作為文化建設中一項重要指標考慮其中。建國立本之際,文化建設應該立足于傳統文化來展開,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重拾自信更好地為現代化事業貢獻文化力量。
文化傳播機制的完善。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拉近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也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競爭,一方面在大和諧背景下發達國家進行軍事戰爭活動不僅消耗了本國的資源而且也敗壞了自己的形象,為此他們便轉向文化領域尋求新的解決途徑。另一方面,在競爭角逐中經濟的比拼已經不能徹底征服弱小國家,他們轉而向文化軟實力投入更多的力量。由此看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只等著別人來發現,還需要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把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利用文化帶動經濟發展,向全世界展現東方傳統文化的精神所在。
傳統文化走出去必須完善文化傳播機制,現在的時代已經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需要對文化進行適度的宣傳才會被更多的人所知曉。這里說的文化傳播機制的完善并不僅僅是對外的傳播,也包含國內的傳播與弘揚,因為本國人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是推動文化轉型的一股力量。文化傳播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突破傳統擁有了新的媒介,增大傳播范圍和效果,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文化傳播機制的創新。在國際社會上如果不主動表達自己就必然被別人所表達,完善文化傳播機制是中國外交的必要選擇,必須立足本國國情,把傳統文化能為現代所服務的精髓進行提取和優化,打造文化品牌,這不僅僅加強了國際對中國的進一步了解和肯定,也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生機。
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傳統文化產生于封建制度之中,也在封建社會繁榮并被統治者極度推崇過,延續幾千年依舊地位穩固,必有其可借鑒之處,雖然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主義時期有所弱化,但在某些方面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傳統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和許多制度化、規范化的東西盤根錯節、緊緊纏繞在一起,由此形成的文化網絡仍然在很多情況下維系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⑥,傳統文化也在支撐著社會文化體系,凝聚著社會的向心力,在新的時代必須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做好文化繼承發揚工作。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必須放在更重要的戰略位置。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拓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渠道,更好地守護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傳統與現代文化確實存在客觀上的差異,發掘其現代價值才能縮小其差距,加快完成現代化轉型。一方面傳統文化可以創造商業價值,進而推動經濟的發展,文化交流帶來了人的流動,給中國經濟市場帶來了新的投資者和消費群體,給經濟帶來了新的生機。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發達國家的民族文化應在這些國家所進行的爭取自由的斗爭的中心地帶占有自己的位置”⑦,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在中國走向現代化進程中必將發揮積極作用,為中國爭取自由公正的國際地位做出貢獻。
傳播主體的現代化培育。培育現代化的傳播主體,是與馬克思關于人類全面發展的思想相契合的,如果人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層次,那么必然會成為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最強阻力。著名的“英格爾斯效應”也印證了這樣的觀點,就算是再先進的生產工具如果交給還停留在傳統思想的人身上就不會起到作用,“國民的心理和精神還被牢固地鎖在傳統意識之中,構成了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⑧
當代中西文化交流帶來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也激發了國民沖破傳統約束,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經由群體文化向個人文化的轉型,就是要個人為尋求自己的價值而努力。當今社會也要求為民族為國家而奮斗,但是不以犧牲個人的價值為前提,讓一小部分人先發達起來帶動落后的群體,只有人民真正自由民主富裕了,整個國家才能真正地富強起來。
傳統文化走出去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社會假說是這樣表述的:任何社會行動背后都需要有無形的社會精神的支撐。而在傳統文化走出去這項大事業中同樣也需要社會各階層的齊心協力,只有中國人民自己真正認同的文化才有可能打動世界。
總結
當代中西文化交流與歷史上的任何一次交流活動都不一樣,也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傳統文化只有通過主動走出去才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一席之位。在我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很有必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出去來構建中國的形象,只要我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國情,堅持我們既定的原則,就會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加快傳統文化的傳播步伐,從而彰顯傳統文化價值。
(作者分別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
【注釋】
①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頁。
②崔婷:《全球化與當代中國跨文化交流》,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53頁。
③吳佳勛,李新華:《梁啟超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7頁。
④王寧:《全球化與文化:西方與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14頁。
⑤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第195頁。
⑥孫蘭英:《文化共存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4頁。
⑦[法]弗朗茲·法農:《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紐約:格魯弗出版社,1968年,第188頁。
⑧[美]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成都:四川出版社,1985年,第3頁。
責編/王坤娜